关于小学古诗的审美指导

文章 2019-07-04 15:35:59 1个回答   ()人看过

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 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学习古诗的作用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 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 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五言诗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 踏/清秋。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 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 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 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 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 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 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 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 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 。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咏柳》时,我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 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 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 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 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 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 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 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 ,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 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 哲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 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 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 ,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 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是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 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 ,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第二是形与神。哲 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 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 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 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深刻哲理。第三是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 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 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我想教师如只讲生硬的理而忽视趣,学生是不会买帐的。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