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课文的主要内容
地平线是小学语文十二册的一篇课文,下面请看小编特地为大家收集的地平线课文的主要内容!
地平线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wèi)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跑。庄稼收割完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散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房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那里天地相接了。
天和地不再平行,而是形成一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时,发现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有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在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也是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出神地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也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所以跑了一程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吧?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苦楚、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课后训练题
1. 课文中的“地平线”一词出现了多次,其中有的地方含义是不一样的,你能体会到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2. 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3. 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空洞——— 品味——— 艰苦——— 融会———
认:渭
写:渭 拘 悠 翁 谜 咀 沦 寞
【教材分析】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文章语言凝练朴实,透着清新和自然。课文讲述了“我”小时候在渭北大平原上,两次追寻谜一样的地平线,后来又感受到人生中的地平线。揭示了人生有了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就会充满着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一人生哲理。适合训练学生的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对课文和人物已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对文章揭示的哲理也能在教师不引导的情况下自已有所感悟。也有一定的朗读和表述能力。孩子的心灵都是相通的,相信六年级的孩子们愿意与童年的作者一起去追寻那远方的地平线。也能理解作者在发现地平线和两次追寻地平线的心境。而对于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我想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深透的。所以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而不是做过多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去悟理,而不是很深刻的明理。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掌握“渭”“咀”“嚼”三个字的两个读音,理解“咀嚼”“沉沦”“空旷”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11自然段。
3、通过体会课文内容,理解“地平线”的含义。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理解‘地平线’的意义”。“地平线”在文章中出现三次每次意思不同。还有最后一段揭示文章的哲理,这是是全文的内涵所在又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因此我将此确立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设计思路(教法与学法)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在作者心中地平线是什么?”这一主问题。按“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第二次追寻地平线——追求人生的地平线。”这三层解读的阶梯,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在阅读对话中,教师、学生、文本彼此融合。“地平线”由模糊到清晰,由自然到人生,由文本到心灵,“地平线”不仅浮现于学生的眼前,而且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识“地平线”
1、板书“地平线”齐读
2、什么是“地平线”呢?用一句话描述它。在这能看见地平线吗?
3、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房屋、树木,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地平线。
导入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地平线”是什么。在自己的身边地平线是什么样的。并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作者对地平线的认识
1、自由读文解决生字词。2、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写地平线的句子。
想一想,在作者心中地平线是什么?
初读让学生解决字词。达到读的第一层次要求:正确。再通过“想一想,在作者心中地平线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作者心中的地平线,并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初步感悟。
三、精读,体会不同层次的“地平线”
精读部分,以让学生体会不同层次的地平线为主线进行教学,在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中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如:
(一)体会“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地平线是哪里?这道地平线是什么样的?2、这时作者心中是怎样的心情呢?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他会想什么呢?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课件出示][望着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我想:地平线
(二)体会“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就在“我”望着远方的地平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这是个怎样的老人?3、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师接读下一自然段。
5、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再次理解。)这时“我”咀嚼出了什么?这是个怎样的谜呢?用文中的词形容一下。
6、引读:是呀这是吸引我去解天的谜,给了我前进的力量的谜。让我们也来默读这一段,咀嚼咀嚼,想想作者这时又会对地平线有什么新的认识?
[课件出示]
[再次望着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我想:地平线 ]
这部分主要训练学生朗读,第一处导读我是充分地激发的学生的情感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发出“啊,天到尽头了!”这样的感叹。第二处引导学生朗读我与老人的对话时,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境。也就有了朗读“我”说的话的情感基础。再让学生说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也就有了读老人说的话的情感基础。这里我渗透了一句话中要强调的部分应该重读这个方法。 “望着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我想:地平线 ”这个问题两次出现,让学生在感悟文章内容的同时理解两处地平线的不同意思,也是对学生训练的表达。
(三)、体会“追逐人生的地平线”。
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齐读。
(1)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同桌讨论)
(2)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
(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A:当作者踏上了社会,他仍会回想起渭北大平原上那道地平线。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这地平线总是——(指读)
B.当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生齐读)
C.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交叉处还是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生齐读)
D.当我经历了生活的艰辛、苦楚和寂寞。我不会沉沦。因为——(指读)
E.当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他们的距离那么遥远,我还要是追求。因为——(生齐读)
F.这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线呀。你总是——(生齐读)
作者前两次追寻地平线的经历,写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感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心境。再让学生用“望着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我想:”这个句式两次去表达作者的心情。使语言形式的训练和感悟文本结合起来。
而最后一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对于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我想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深透的。就像我们教材中的一些古诗。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没有哪个小学生会真正的深刻的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诵读。让孩子去领悟他的意思。通过诵读把这个句子深深刻在孩子的心上。让这句话伴随孩子成长。所以在对最后段话处理上。我通过先学生初步理解,再然后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我想如果做了大量的分析讲解后学生可能会对最后一段理解得更加深入,但不会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什么。而我让学生反复去诵读这句话,是力求让“地平线”植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去激励孩子们向着自己的地平线努力前进。
六、板书设计
地平线
很亮的灰白的线
谜
奋斗目标
板书体现了课文的主线,即:地平线的不同含义。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