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人之理语读书之法作文
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才有了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和历史。其中有一位闻名古今中外的圣人,他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丘”是向上凸起,“仲”意为排名第二,地位中等,这体现出孔子显著的业绩和谦卑的美德。而由他的弟子们编撰的著作《论语》,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它让人们看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谦卑、仁爱的优秀品质和不懈探索知识的精神。
《论语》的每一篇虽然短小,但却能让人们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为政》篇中的第三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篇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牢固地自立了,四十岁时,已经了解各种事情而不会感到疑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时听到的东西都可以分辨清楚,明白贯通,七十岁时,我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超越法度。这就说明了学习的好处——可以开阔视野,增长学识,明白事情的真实的道理。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想要学习的人,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都会尽自己所能努力地学习。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生活在西汉末年的匡衡,家里生活贫苦,但是他热爱读书由于没有钱读书,他十分苦恼。于是,他就到附近一户有许多藏书的人家干活,而且只想让这户人家把书借给他,不要工钱。匡衡每天干完活就读书,但他没钱买油,晚上无法看书。幸好他的邻居家很有钱,每天晚上灯火通明。他就把墙凿开一个小洞,用透过来的光读书。经过苦读,他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
《论语》精炼短小的语言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谦虚,谨慎,坚忍不拔,勇于探索,不懈求知,要有仁爱之心,对万物都要宽容。希望这本经典国学著作能让更多人明白它其中的内涵和道理。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