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四》诗词注释

文章 2019-07-03 16:49:44 1个回答   ()人看过

杂说四(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④?

策之不以其道⑤,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⑥?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与秦穆公同时。姓孙,名阳,字伯乐。伯乐识千里马的故事见《战国策·楚策四》。《庄子·马蹄篇》亦说伯乐善驾驭和畜养马。《韩诗外传》卷七有“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②辱:折辱,鞭笞。奴隶人:指牧养和驾驭马匹的人。骈(pián):比,并。骈死:相毗连而死。形容死者之多。枥:指马厩。槽枥之间:泛指马饮食宿歇的处所。

③食(sì):同“饲”。前后两“食”同义。

④见:同“现”。表露出来,使人看见。才美不外见:“才”指其能力,“美”指其品德。安:发问词,相当“何”字。

⑤策:马鞭。此处作动词用,谓用鞭赶马、驾驭马。

⑥其:作副词用,表示诘问,犹“岂”。邪:同“也”。

◇鉴赏 本文是《杂说》的第四篇,后人也题为《马说》。与《杂说一》相同,通篇譬喻,以伯乐借喻当路者,以千里马喻有才能之士。“致天下之治在人才”,古今达士无人不晓,故历来论述颇多,精言纷呈。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巧用譬喻,仅百五字,说得玲珑剔透,总括其前此所有,又关住后人之口,成为千古绝唱。

作者熔古铸今,把《庄子·马蹄篇》中有关伯乐善驭的故典,略加改造,将重心放在识才、惜才、用才上,议论得既空灵又实在,回味无穷。全篇的主旨全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开篇的第一句,它说尽人才之谜,为后人引用、传诵不已。人才要显现其价值,关键在于有无识才的伯乐。而一旦发现人才,还要处置、使用得当,只有尊以适当之位,养以当享之俸,委以重任,授以实权,方能展布其才能,成就其大事业。故全文以“知”与“不知”作结,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显然是以相马为喻,借题发挥,寓意殊多。感慨之间,也就批判了统治者的愚昧偏私、昏聩庸碌,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同时也为受压抑、怀才不遇的下层知识分子作不平之鸣。并抒发了作者自以为千里马的清高自许和落寞失意之叹。

文章虽短小,气势却雄长,层层深入,笔锋犀利,波澜跌宕,伸缩蓄泄,具有长篇之势。用明说、暗指、省字、借代等艺术手法,纵横捭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百字之文,“千里”七见,“马”字十出,而不感重复烦琐,反觉回肠荡气,修辞造语之诣,亦可谓臻于极至了。

◇妙评 一直说下,而归宿于“不知”。老泉论齐之治,不曰管仲,而曰鲍叔,以此也。嗟手!山林草泽中所埋没将相之才者,可胜道哉?而四举礼部仅一得,三选吏部卒无成者,亦同斯慨息矣。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一

此篇以马取喻,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斯可展布其材。否则英雄豪杰,已埋没多矣。而但谓天下无才,然耶?否耶?甚矣,知遇之难其人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杂说四》,看其凡提唱千里马者,七便有七样。转变处风云倏忽,起伏无常、韵短势长,文之极有含蓄者。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全注意伯乐。对短驭者摅愤。只起句正说,通身是慨,气自骜然。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七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