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文章 2019-07-03 16:27:07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 要: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唐诗中多有提及。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重阳节失去了应有的文化传承。浅析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以彰显其特有的文化传承。

关键词:重阳节;民俗;登高;菊花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节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有长久、长寿之意,因此重阳寓意深远。

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因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一就是登高,重阳节的传说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记载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朝吴均所作的《续齐谐记》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可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长房谓之曰:‘此可带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由于这个传说,后来人们在重阳这一天都会登高避灾,以保平安健康。由此可见重阳节最初只是为了避邪和长寿。唐代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为节日游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也使民众的心态渐渐变得欢乐而有信心。重阳节真正从迷信禁忌中解放出来,变成纯粹的玩赏游乐的节日,是在唐代完成的。

唐代时期,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因而唐代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关于重阳节的诗词,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检索《全唐诗》可知重阳诗有三百六十余首,在历代重阳诗中所占篇幅最多,重阳诗作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明清时期,重阳节的风俗依旧盛行。近代,重阳节已渐渐游离在人们的生活之外,人们关于重阳节的习俗、文化内涵所知甚少。从上文所述的《续齐谐记》的传说我们可知,最初登高只是为了避邪,保平安。重阳节时,人们来山上登高,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那怎么开展登高活动呢?好多地方有塔,不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筑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理想的登高场所。只要找到比较高的地方,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为什么人们一定要登高呢?笔者认为除了有避祸消灾之外,应该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吧!正所谓一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另外,登高也有长寿的意思,所以备受老年人的青睐。人们登高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王昌龄的《九日登高》:"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恬淡优美的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时逢重阳佳节,人们约来亲朋好友登高,举酒赏景畅谈,略有一番情趣,而文人雅士不仅饮酒赏景,还要赋诗,为节日增添了不少乐趣。登高不仅可以饱尝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同时还可以抒发心志,放松身心,排遣郁闷。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体现了重阳诗特有的文化内涵之一,重阳诗作为重阳节特有的文化载体,将重阳文化历代传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已将重阳节遗忘,在今天人们只是将重阳节作为敬老节,而登高、赏菊、佩戴茱萸、吃重阳糕这些重阳习俗早已归于灭亡。记得海上先生在《中国人的岁时文化》中的一句话"在今天大力提倡文化为产业的趋势下,我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已经衰弱,实在难以强调中国人自己节日的意义,只是问问内心世界,我们真的一点也不愿意返璞归真,从传统节日吸取有益于自然生命的成分,借自然时序的更替瞬间,去感悟天地之间的野趣吗?"

要想使重阳节更好地传承,我们就要充分挖掘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了解重阳节习俗,让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才不至于让重阳节流于空洞。首先我们要保留和宣扬重阳节的文化习俗,在重阳节,人们举行登山等比赛,鼓励人们到户外运动,这不仅起到了传承节日的作用,还可以锻炼身体。时逢重阳佳节,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等,让这些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并传承重阳佳节。其次,要将有关重阳节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或歌谣广泛传颂,要提升人们对重阳节的关注和了解,这样也能很好地复原和实践重阳节习俗。

总之,我们要秉承重阳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折射出来的至崇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新时代紧密结合,才能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