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之美精选作文
苦难就像一道独特的风景,苦难可以让我们的人性显得更美!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作文:苦难之美,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第一篇 苦难之美
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泪水与汗水来描绘出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支铅笔,它总是用收受的身躯流露出笔下的风风雨雨。 ——题记
一个学期又要过去了,匆匆忙忙,而我却在这不经意的时光流逝中感悟到:苦难也美丽!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射大地时,我们早已在教室里朗读课文、背诵名篇。古有仲尼厄尔做《春秋》,今有陈景润夺数学明珠,而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我们,又留下了什么?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有顽强奋斗的精神,还有美丽的苦难!
多少次在泪水中展望未来的到来,多少次因为一个数学题而反复演算,又有多少次,在习题中总结……这些苦难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苦难是什么?苦难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披阅十载的《红楼梦》……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忍受苦难,经历过苦难的人,经历过苦难的人,然而但我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坚韧不拔的毅力深深的打动着我,张海迪自学完成大学课程,超越自我的品格让我敬佩。他们,是最美丽的人,是让我敬佩的人,我在心中不由下了决心,经受住苦难,阳光总在风雨后。
苦难似那高耸的山峰,想要翻越它,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苦难似那轻柔的水,要想跨过去,需要有理想的翅膀。
苦难也是我必需所拥有的,他会使我更加强壮,苦难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推着我们去往幸福的彼岸,人生不仅要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轻柔,更要有波涛汹涌,气势雄丽的刚健;人生不仅需要安安静静的秋月,也需要蓬蓬勃勃的春天、热热闹闹的夏天;人生不仅需要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豪迈,也需要兢兢业业的耕耘。
出发吧!出发吧!人生的风景何其多,苦难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让你感受到心灵的抚慰,在苦难后,总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际!
第二篇 苦难之美
我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了。之所以这么晚,主要原因是当时在农村上学,消息闭塞,学业紧张,无暇顾及,等上了大学,利用几个晚上,读完了这篇小说。
老实说,当时留的印象不够深刻,觉得有些“平”,加之作者时不时介入自己一些论述,有些“教化”之感。青春年少,意气奋发,自己处于一个比较叛逆的年龄;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改革初期一切变化之快让人眼花缭乱,加之自己写着诗歌,追求着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也有可能走出农村跳出农门不愿意再去仔细审视过去的生活,多少有点虚荣心作祟;也有可能觉得孙少平的煤矿生活离自己很远,各种因素聚合吧!
20多年后,因为《平凡的世界》改编成电视剧,我这次得以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点赞、吐糟的都有。多年来,我基本不看电视连续剧,嫌注水太多浪费时间,尤其那些宫廷斗争、爱情婚恋剧,更不要说“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的抗日神剧了,艺术妖魔化,真实性让人严重怀疑。虽然小说和电视剧有区别,可能小说更注重文字,电视剧还要注重故事的曲折和画面性、收视率等等,但还是被感动了。虽然小说在当时没有引起轰动,但千千万万读者成就了路遥,让他死后享受到了应有的尊敬和认可,说起这话,未免也有些让人悲哀。“被仇恨喂养理想”的主人公孙少平在电视剧中,演员袁弘演得有点太洋气、太阳光了,方言也有些夹生,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陕北方言,让我对这个“道德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感到有几分陌生,还有那些大段的旁白,有的真没有必要。要说我喜欢的人物,电视剧里我最喜欢的是双水村党支部书记田福堂了,演得好。
无疑,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理想色彩浓厚的、厚重的现实主义小说,有着童话般的色彩,也是一部孙家、田家的家族史,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应该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西北农村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的历史变迁过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果没有理想的浪漫主义爱情,那充其量就是柳青《创业史》的翻版或者高仿,小说的成功,我觉得让底层的草根农民有了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希望,这种凭着善良、勤劳的反抗,是正义的化身,让我们更加相信社会的正能量。
一个农民、高中毕业的煤矿工人敢和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的大学生女儿谈对象,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冲破着传统的阶层、身份等一切的樊笼,勇敢地打破着城乡二元结构,寻求着平等和自由,现在可能吗?方方有篇小说叫《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展示的是我们当下一个人的奋斗最终都是“涂自强”,理想和现实严重错位,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更回忆过去,更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平等。
这次看完,我有三点反思:
一是,我们还需不需要读书,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吗?时代不同,现在是“轻阅读”快节奏,闻不到书香的味道;再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恐怕只能引起人的大笑。田晓霞是孙少平这位“圣斗士”的精神导师,奋斗原欲,读书让他的精神更加饱满,初中的最后一年,孙少平有幸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他强烈的被震撼,深深的被吸引,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的赶天黑前看完了它。他在说不清的繁杂思绪中朦胧的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丝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这些书在丰富他精神世界的同时,在生活中也给他带来好处。“由于他读书多,许多人很爱听他讲书中的故事。这一点是孙少平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低人一等。”过去,改变农村人命运的不是当兵就是考上大学两条途径,读书让孙少平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在困难的磨砺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真善之美。当然,小说写的是群体,是全景式的社会,田福堂、田福军、田润生、田润叶、田晓霞、孙少安、孙少平,郝红梅等等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人物丰满、栩栩如生。我认为,娱乐化的现在生活我们仍需要读书,最好能静静地读着传统的纸质书籍,享受着阳光,这是一种心灵体验。虽然,读书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是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那怕少读一点,经典的书籍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平凡的世界》传递着一种精神力量,在当下“轻阅读”、网络阅读、快餐化生活中,有可能成为一些人的“阅读负重”,但不影响其人性之美的彰显。
二、现实主义写法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依然有着深厚的人民基础。写作,虽然各种流派很多,但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仍旧是我们时代的需要。路遥,“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贾平凹语)写完《人生》,和许多作家一样,路遥也经受着一种艰难的突破,路遥说过:“我当时并非不可以用不同于《人生》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作品,而是我对这些问题和许多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当年,出版社编辑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回复就是“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套的‘恋土派’”。还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加长版。我认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法从来不是对立的,基于《平凡的世界》宏大的历史叙事,需要以现实主义为主、浪漫主义与之相融合的写作方法,才能更久远,也具有阅读的趣味和精神的深度。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冲击和影响我国文坛,路遥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平凡的世界》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这是不公平的,读者和历史终将证明,也已经证明。至于有的人说,路遥的描写的煤矿工人生活有些虚假的不足,田晓霞有些太理想化,小说毕竟是小说,况且一个人掌握的历史事实毕竟有限,个人写作经验也是有限的,不能苛求每一个细节。
三、勤恳劳动,踏实工作,追求着精神的高度。路遥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作家,我感觉在写《平凡的世界》时由于铺得太大,有些力不从心。深受陕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路遥笔下的孙少平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他在精神导师田晓霞的引导下,不安于农民的现状,从底层靠着奋斗,在生活的磨砺中更加成熟,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成功目标。与孙少安不同,孙少平拒绝侯玉英的爱,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她鄙视她,而是因为侯玉英在信里提到的所谓的幸福——一辈子吃好穿好。在他看来是庸俗的,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生存,与精神生活相比,这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田晓霞是孙少平的精神支柱,他们的爱情是理想的化身,最后她只能死了;如果不死,他们理想化的爱情不知道要遭受多么曲折的道路。苦难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贯穿路遥的一生,是他得精神写照。路遥说:“无论是政治家、艺术家,只要不葬失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在劳动人民的身上领悟人生的大境界。”辛勤劳动,在《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物形象中,都有不同的细节展示,虽然现在看来,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劳动离不开土地,市场的大潮中,劳动有许多阐释,但是,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得到收获,这是朴素的真理。在痛失女友田晓霞被洪水吹走,谢绝金秀的爱后,孙少平毅然选择回到大牙湾煤矿,这是一种怎样的理想?
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路遥说:“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我们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应该提倡走出“小我”,走出“私人定制”,为人民而写,为历史而写,虽然有人提出写作是私人的事情,是个性化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应该自己被这个物欲的时代所异化,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写作空间,为自己开拓一块精神的高地。路遥在文学的路上艰苦跋涉,英年早逝,留下许多遗憾!也给我们树立了一块精神的纪念碑。《平凡的世界》和他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符号”。路遥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苦难磨砺出的人性之美,让我感动;无论何时,我们都要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在困难磨砺中,彰显人性之美;在平凡中,追求崇高。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