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心简单,世界就简单,幸福才会生长;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都有快乐。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学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中学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一)
看了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之后,想到许多,学到许多。我觉得这的确是一本让我们可以触摸到幸福的书。这本书让我从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里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时之渴,但我知道,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绿洲,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瞎转;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的名字具备充满让人去深入阅读的理由,有很多科学研究和实验的结论,里面的很多事实都是我们一直知道或是听说过的,配上相应的小故事,读起来不是很累。全书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分为5章,介绍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在第二篇里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想法应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里。最后一篇则包括了七个冥想练习,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位置的洞见。
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是什么呢? 我们更多的要懂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亚里士多德曾宣称:幸福的生活是一辈子都要有善行,如果你是有罪的,你不可能获得幸福。简单说来,幸福意味着感觉良好。
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你留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杂蒙蔽了我们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于浓雾背后的幸福,需要一颗平和安逸的心和一双清丽无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古人云:人乃混沌世界之中的一灵物,有一口饭吃,有一件衣穿,有一张床睡,就足够了,太多的欲念就产生了烦恼;俗话也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就是因为有了贪心和欲念才会痛苦和烦恼的。有了太多的贪心和欲念就会产生许多的不满足,金钱比别人少,房子比别人小,车子比别人差,烦恼和痛苦由此而产生,这样的人是没有幸福感的。
幸福是一份闲适,一份轻松,一种放弃,一份超然和豁达。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幸福是疲惫时,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
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纳自然,体会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这就是幸福的真谛。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好好把握吧!
中学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如何提高幸福感便成为人们经常探讨的话题。也就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个人如何提高幸福感?如何实现幸福?幸福在哪里?这没有确定的答案,也正是因为没有唯一的答案,才有机会让我们去想象如何才能提高幸福指数,如何实现人生的幸福并找到幸福。
我们通常把幸福定义为是通过和弱者比较而实现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满足。这种比较会造成两种心理结果,要么幸灾乐祸、要么同情弱者,无论哪个结果,都可能让你觉得是幸福的。但究竟如何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呢?积极地面对世界,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仇富,不欺贫,科学地认识物质财富与幸福的关系,这才是对幸福的正确态度。幸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我想还是应该像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说的那样,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和美满婚姻是实现幸福的基础与根本。
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是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有些人无论生活、工作的再好也感觉不幸福,仍坚持认为外在因素可以改变内在体验。有钱人经常不开心的一大原因就是对“有钱就应该开心”的压力,一旦不开心就觉得内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财富。而我们通过学习,去追求快乐且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并提高内在品格,真正去沉浸其中感受快乐和意义,享受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迷人、美好的旅程,贯穿在整个生命中的对幸福的追求。
快乐工作,是实现幸福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辛勤工作却成为一个惩罚的标志。《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是典型的快乐生活,没有工作也没有对未来的打算,当他们偷吃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他们和子子孙孙都必须辛勤工作,工作被当作一种惩罚。我们经常把一个完美快乐的地形容成是没有困难、没有工作的地方,但其实在地球上我们必须有工作才能快乐。我们应该把工作当成一种使命,如果你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任务或赚钱的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自我实现,这种情况下每天所期盼的除了薪水之外就是假期了,更谈不上快乐与意义。对把工作当成使命的人来说,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达成自我实现,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打工。我们能从“我可以做什么?”转变为“我想做什么?什么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意义?”的话,那我们的选择是以幸福为衡量标准得,我们离快乐和幸福也就更近一步了。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说一个美满婚姻的第一要素并不是去找一个所谓“合适的人”,而是一个你用心培养的亲密关系。因为即使你和一个合适的人在一起,但是在长久的情况下,你依然可能变得不开心,因为你还有对伴侣、孩子或是婚姻的责任感,让你慢慢觉得不快乐、不幸福。不管怎么样,正如集团公司王成立培训时所言,我们要学会感恩,表达爱,加固爱。表达对生活、对工作的爱,表达对家人和孩子的爱,表达对你有任何帮助的朋友的爱。让爱持久,让爱成长,让爱释放所有能量,那么爱情中的快乐和意义自然成为你的幸福。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的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其去注意我们需要什么才能生存,不如去注意我们没了什么就无法生存。视角变了,体验自然变了,那么,对幸福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样了。朋友,你觉得呢。
中学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三)
最近在看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心灵像一棵重新生长的大树,吸取到了更多的养料。
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实用书,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里所说的道理,十分浅显易懂。
书中用四种汉堡比喻四种人的幸福观。第一种汉堡是口味诱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埋下未来的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只顾及时行乐,不管任何负面后果;
第二种汉堡是口味很差,但可以确保日后健康,吃它等于眼前很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未来的目标,他们被称为“奔波劳碌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没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后也会影响健康。这类幸福观的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我们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最后一种汉堡就叫做“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本-沙哈尔给幸福的定义是:快乐加意义。
……
相信所有追寻幸福的人读罢这一段文字,都会掩卷叹息。我们不禁感慨,我们都曾千万次地追问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幸福?那些工作着的,为什么整日劳顿而没有快乐;那些学习着的,为什么耗费时间却收效甚微?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人,为什么精神空虚百无聊赖;那些手握着幸福的,为什么身处其中浑然不觉?
信念决定命运。幸福才是人生的至高财富,它不在攀登的顶峰,也不在徘徊的山脚,而在努力向前的一路之上。注重目标,更要注重过程,享受创造着的现在,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书还没有读完,我的这种被点化而顿悟的激动,还在继续中。
中学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四)
幸福是什么?可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为什么人们都可望得到幸福,而幸福是什么,这没有个严格的定义。在没有阅读过《幸福的方法》前,我本人对幸福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原来幸福并非拥有丰盛的金钱和物质,那么幸福是什么呢,怎么才能拥有幸福呢?
幸福是什么?我们都希望拥有幸福,都能感觉到幸福但却少一个完美的定义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书中说道:所有的人都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忙碌型,第二种是享乐型,第三种是虚无型,第四种是幸福型。我们需要确立了怎样的生活态度才能离幸福更近或者拥有幸福。书中举例说到,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死后到了一个不用工作,整天吃、喝、玩、乐的地方,他以为自己到了天堂,在他庆幸着自己到了天堂不久,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寂寞,此时,上帝出现了,上帝告诉他,其实你现在是在地狱。另外一个故事说到,有一个年轻人和一群老人一起去登山,年轻人非常迫切的希望登到山顶,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并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拉欣赏沿途的风景,结果他并没有在老人们前面登上山顶,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幸福并非是每天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和结果并非是最重要的,过程才应该是接近和体会幸福的捷径。
如何实现幸福?泰勒·本 - 沙哈尔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中,他自己以为能拿到世界冠军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当他自己拿到世界冠军的那一刻,他却并不感觉自己幸福,返而是迷茫,为什么会这样?这引起泰勒·本 - 沙哈尔博士的深思,作者到处寻求答案,他发现幸福并非是短暂的、单一的,而是长远的,多样的。幸福是相对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历、不同的阅历,幸福感是不一样的,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事情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幸福没有固定的公式和统一的标准。因为幸福是相对,所以就引出了一个惯性,习惯和他人比较。<莲山 课件>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号角吹响,一部分人真的比其他人跑的快了,真的奔小康去了。所以没有发达起来的人,有些失落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以前的人容易感到幸福,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普遍的贫穷,大家没有比较就没有失落。
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较以前,现在的贫富差距是有所拉大,但是我想幸不幸福的参照系不应该是任何外在的东西,参照系应该是过去的自己。我常常对自己说当渐行渐远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刚刚出发的样子,这样我才能始终记得出发的原因,才能始终怀有感恩之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