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的亲情类作文
【第1篇:肖复兴《窗前的母亲》】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知道楼层高楼梯又陡,自己老了,腿脚不利落,磕着碰着,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着做饭等家务,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没什么事情可干,大部分的时间里,就是呆在窗前。
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的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一株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一种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地就倚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着窗外。
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时湛蓝的天,遮挡住了再远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着,从窗子的这边移到了另一边,然后移到了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我们回家,只要走到了楼前,抬头望一下家里的那扇窗子,就能够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一个恰到好处的画框。
等我们爬上楼梯,不等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就在我们看见母亲的时候,母亲也望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即使是晚上很晚我们回家,楼下已经是一片黑乎乎的了,在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她早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不过,那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了门。
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跟风似的呼呼地跑,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讲起来会津津有味。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
母亲在这个新楼里一共住了5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家的窗前,空荡荡的窗前,像是没有了画幅的一个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一张瘪嘴。这时,才明白那5年时光里窗前曾经闪现的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也才明白窗前该落有并留下了多少母亲企盼的目光。当然,就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动人的一幅画。
【第2篇:惠雁《赶考》】
儿子入初中,几经托人,才能够参加一场入学考试;我在考场外慢慢走着,消磨自己内心的疲倦和焦急。
一个记忆恍然就在这踱步中醒过来,针扎了似的。
长途客车上,一个蓬头散发的女孩子枕在一个削瘦的中年人肩上,睡着了;那个中年人穿着一身布衣,家做布鞋,不用问就知道是家境极其平常的农民。
那个安然昏睡的女孩子就是十五岁的我,我依靠着的父亲要带我去离家几百里的城市参加一所中专学校的英语口试。
一路上我都在昏睡,靠在父亲的肩上睡我得口角流出了口水。
父亲带着我住在同村一位在这个城市里做了官的人家。一头散发的我,在他家里第一次吃到了那样鲜美的牛肉面,第一次盖上了像一片轻柔的羽毛一样落在身上的缎子薄被。饭后我就去看书,只要一册课本在手,我就会忘了一切不自在,更何况还有父亲在身边。
有课本在手,又有父亲陪着,我甚至记得他家阳台上,早晨总有灰色的鸽子跳上来,咕咕地叫;记得我拿一个小板凳坐在阳台上,仔细地望过那一片陌生而广大的城市。
我隐隐听见了父亲和那位做官的同乡在说着口试时找熟人的话,我在顺利通过口试之后,想着我一定会被录取的,因为父亲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些岁月里,我以为父亲希望和期待的事情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一个多月后,坐在高一课堂里的我,突然得知了自己确实并未被录取的信息,我天真脆弱的心灵如中弹一般,滚滚的泪水难以掩饰,滴洒在了课桌上。
三年后,我终于如愿收到了当地比较有名的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亲戚邻人都来祝贺,那时候,村里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还很希罕。客人走后,父亲光脚坐在院里的大石桌上,语气轻缓地叫我到跟前,要我给那年上城考试时寄居的那位做官的同乡写封信,父亲吸着烟,说,你就写……父亲吐着烟,以他有限的初中文化水平字斟句酌,那从容斟酌字句时的幸福表情我到现在都记得。
夏天的夜晚,月亮很亮,我乖顺地依言在纸上胡乱记录着父亲的字句;阔大的月亮底下,父亲从容舒缓的语声中,我仿佛看见了父亲那年和那位做官的同乡在夏夜谈话的情景,父亲说话的语调尽量缓慢,却显得很费力,仿佛气不够用似的。
踱着步,等待着儿子一脸笑容走出考场;想起自己从进县城读初中,去远方的城市考试,到上大学,都是父亲送我去。父亲骑自行车载我去,父亲带我去遥远的城市赶考,满心焦急、铁了心去求人,却任我靠在他肩上一路昏睡。隐约明白了为什么会那样清晰地记得当年父亲光着脚坐在石桌上那从容悠然的心情;我恍然明白了、体会了父亲当年带我上城赶考时那焦急的心情。
二十多年后,时光无意把父亲当年的那种心情在此一个特殊的时刻里置换给了我。
踱步在考场外,我担忧儿子,想念父亲。
至今,我没有听到父亲说过一句当年供我读书的难处,我只记得父亲对躲在县中学一棵大树后面哭泣的我说,憨着哩,考上了怎能不上呢;我只记得布衣布鞋的父亲带我去遥远的城市赶考;我只记得每次离家去学校时带够了学费,临走时父亲往往又叫住我,从身上掏摸出几张折皱的角票再递到我手里,我惊讶地接过,欢天喜地的跑了。
岁月往前走,在一个路口,一个停留处,总是会梦醒似的发现当年不曾记得或竟然是毫不觉察的父母的深恩。这样的发现总是让我惊心,我原是这样的无知。
前行的路上,抚养儿子成长的路上,一处处深藏着父亲母亲的深恩;母亲父亲当年将这样的恩情深深埋藏,让他们无知的女儿一次次碰触这人间的珍贵,收获这无言的感动。
在考场中的儿子,何时能懂得我此时的心情呢,怕也要在二十多年后的某一个时刻吧。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