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一個人愛上一座城优美散文欣赏
我认识这座城是因为从认识师妹开始的。渐渐耳闻目睹如此的变化,令我一次次喜欢上这里的人和事。
初次到达此地,我只好预约蜜司婉在车站接我,因陌生的无法把握方向,咋一下车,市容市貌欠佳,感觉零乱,街道陈旧而路面又凸凹不平,这里的人来人往显得有些张弛不及,这里的人倒还朴实,说着岷江语系的声调令人感觉浓浓的乡情。
这些给我的感觉不是落后,而是蓄势待发姿势。
这是一座富有诱惑的诗圣之城,著名北宋三苏父子故里,宋城一眉州。
我到了出站口,四处张望打量这陌生的地方,在众多的迎送客流中,蜜司婉婷婷玉立在一群人流中,那笑脸相迎的神态与众不同,亲切地向我示意,似乎在告知我,她在那儿等着呢,浓郁的地方语音令人感到亲戚之幸,一句短短的欢迎词令人无法忘怀。一路上她滔滔不绝介绍三苏祠,偶尔还提示诗乡路快到了。
蜜司婉是我的师妹,我们在一起业务培训班上认识的,从外貌看是个三十余岁的女子,其实她已是近四十多岁的人了,善于谈吐的她,似乎无陌生感、灵性好逗,诚实无欺。
这次我去是应邀参加她们结拜九姊妹每年这一天节庆活动的,我的任务是拍照。 一行十多人驱车去了丹棱一个小小的庙宇,他们一路上神采飞扬,感受春游的快乐,路道两旁油菜花在眼前不停地闪过,不冷不热的初春阳光把乡村田园照得清晰而明亮。到了预约的地方一群年龄参差不齐的姊妹们像一群天真浪漫的儿童,嘻嘻哈哈玩笑不止,似乎有意在发泄内心的童趣,这就是眉州人? 这就是苏轼的故里人?我心里这么想。
来到庙宇前,禅院内简洁明了,几乎只有一个大殿,他们九姊妹中有7女俩男,我们陪同者闪在一边。他们各人手持一蜡三香,在释迦牟尼佛像前排开跪拜,在如来佛祖像前许诺,心里默念约五分钟后各自角色安然。像小孩一样笑嘻嘻地离开了。
午饭在县城一家普通家常饭馆座下,主菜是合香鱼,今天餐费是老四座东,两桌人,一桌是陪同者,另一桌自然是九姊妹。在酒兴正浓之时,二姐夫刘大爷抛酒言,于是老三和老五立马来二妹夫两旁,吆喝他喝,他有些退缩,俩姐妹一边一位不示弱,露出女人特有的劝酒方式,逼着二姐夫一口喝下,那情形近乎于要灌醉的样子,我为他抹了一把汗,二姐在一旁陪着苦笑……
听排行老四说,每年三八节都这样,坚持了五年的时间。我有些敬佩,当我举机取景拍照时,我感觉他们真好,他们有的是邻居、有的是老板、有的是员工、有的是生意人,一群人过着属于她们喜欢的乐趣。
我几次到眉州都感受到了那里宋代文化的血脉在现代人脉中隐隐约约传承,那里的女人天生似乎就是苏轼笔下《定风波》(长羡人间琢玉郎)的人情世俗,展示了像柔奴这样的女人具有代表容貌美、才艺美、品行美,体现了古代与现代眉州女性美的特征。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是写柔奴的北归。她的神态容貌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的艰苦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这大概是朴实无华,热情好客的眉州女性吧,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这便是苏轼隔世总结现眉州女性恰到好处的情怀。
眉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从古到今都体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说法,这里的人尤其这里的女人朴实无华、勤奋劳苦、心中总是一处古典之美,那就是对生活的清纯乐观,对男人的厮守。
九姊妹当中,有一位女士的婚姻虽然离碎,那是经过多次忍无可忍的虏待下迫于无奈选择了逃避。
另一位女士则坚守了伤感的家庭,早年,年幼闪电般结婚之后,男人就怱怱离家打工十多年,她似乎过着单亲生活,母子俩相依为命而无怨言。唯有不同的是每月到邮局取回男人汇的几百元。后来儿子渐渐大了,他们也随着年龄带来的健康变化,男人只好就地打工。
有一次,她病了住院一个星期,居然,男人没有到过病房看她一眼,从此以后,女人这才发现他们之间的情感缺少的太多,彼此之间的性格、爱好不同,交流甚少,平时各耍各,要时无言对。男人不是哑巴胜似哑巴。偏执十分内向性格。而她是个内外兼柔的女人,外向似傻、内向似羞,一傻一羞定位了她的人生。她没有怨恨,只为这个家默默奉献、牺牲除此之外的奢望。
现在的她养成冷漠性格。假如可以这样比喻的话,我想,她永远不知女人性高潮是怎么回事。儿子成了家,他支付家里的用金也就断了。她这才明白,男人顾家是因为儿子,她这么想。但依然过着委屈的生活。守着这个男人,料理这个家。她淡然置之。
从另一面发现她的骨子里似乎流淌着从一夫不二嫁的古典血性。犹如鲁迅笔下塑造祥林嫂一样的性格女人。
近两年,眉洲变化在逐日发生改变,成乐高速公路临近眉洲,便可以看见仿古门坊座座相应,车从门里缓缓穿流而过,感受到一座宋城的味道,在不久的日子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苏轼故里的文化魅力。
唯有没变的就是: 因爲在这座城市里有师妹的身影,愛上这座城则是很自然的执着。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