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小编整理的古诗的教学反思,供参考!
古诗的教学反思1
古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不同于其他题材的课文。如何使学生读会、读懂古诗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古诗词教学中,最先要让学生解决字词的解释,并对重点字词进行敲打,加强学生对考点的认识,并且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第二,要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背景,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感情和表达意象。此举有利学生对整诗的理解,如果仅从实词、虚词的文字进行理解,可能会遗失部分信息,对某些意象不能完全了解。第三,对特定意象的教授。在古诗词中由于篇幅有限,作者通常会利用一些特定的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望岳》中的泰山,《观沧海》中的海,都有着特殊的意象,对表现作者的意志和情感有重要作用,也是考试容易考到的考点。在对意象的讲解中,我应该通过物象本身的特点来讲述,让学生更容易记忆和联想。由于对意象的分析是在练习中讲到,而在课堂上学生能对古诗词主旨把握较好,但却容易遗忘,直到联系物象本身特点,学生才能对此意象快速记忆和运用。
最后,对于古诗词的赏析不可忽略“读”。在教学中,我对“读”的重视还不够,充分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自己品味古诗词中的意韵,这种意韵是教师无法教授给学生的,需要学生自己品读。
古诗的教学反思2
诗是一门深入浅出的艺术,是诗人情感领域的艺术升华,也是展示客观世界的人文艺术。古诗教学起始于一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编选特点,要求学生以吟诵积累为主,对于诗情诗意点到为止,不求甚解。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的古诗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受到全身心的陶冶,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如何才能发掘出古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如何才能品读出诗词中的别样韵味?我们不妨由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一. 格调切入,铺垫主题
人们习惯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与流派对他们进行分类例如:李白被誉为“诗仙”,是浪漫主义的诗风代表人物;杜甫则被誉为“诗史”,是现实主义的诗风代表人物;还有,像王维的田园派,岑参的边塞派等。诗风的雷同让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创作上有了一个类的导向。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不妨以格调切入,作为对主题的铺垫。例如教学高骈的《山亭夏日》这首诗时,我先出示了杨万里的《小池》,以其中的一组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夏日荷塘的恬静与勃勃生机。再出示《山亭夏日》这首诗时,学生对“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夏日山亭风光便能一览无遗了!雷同的景物描写,相同的季节特点,由熟知的诗入手,便能让学生迅速读懂诗。
再如,教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我以李紳脍炙人口的《悯农二首》导入“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学生一经诵读,就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再来读《江上渔者》,便不废吹灰之力了!相同的(背景)主题描写也是一个抓手。所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找准格调,是提高学生古诗赏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事实上,“诗情-画意”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创作产物。自盛唐始,禅风画韵相互交融,禅机画理交互渗透,产生了唐朝王维、宋朝苏轼这样的诗画,书画大家。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教学中,我先出示了插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大胆猜测诗歌内容。
由于画意明晰,学生一下子便猜出了诗歌的大意。此时,再出示诗歌内容,我让学生进行图文对比,深入研读。学生发现,画面虽能一目了然地传递出内容信息,但诗人的心境却是难以品味的,例如:弹琴为何要复长啸?“独”坐幽篁里的“独”字是否有“孤独”之意?带着这些疑惑再去看图,学生的感受就不同了!竹林深处的一份静谧,远离尘嚣,正是诗人追求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心境啊!此时,学生对古诗的赏析才真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 咬文嚼字,豁然开朗
“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这些语法词法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古诗是一个难关。怎样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呢?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这首诗时,其中有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学生在自学时,产生了疑惑。按理“荷”的解释离不开植物,荷花啦,荷叶啦 ,可是代入诗句中意思就太奇怪了。于是,我引导学生避开“荷”,理解“带月锄归”的意思,这倒方便,学生理解为“晚上扛着锄头回家”,正确!那再看看,诗中和译文中哪个字词的意思对上号了?学生明白了,“荷”还能解释成“扛着”。再读诗,嘿,又读错了!
“荷”还能怎么读?翻开字典一查,学生终于明白了,“荷”作动词时解释为“负荷,扛着”,读音也变了,在这里读“he”。真没想到,“荷”也是多音字。再读,没一个学生出错了!古诗教学中,这样的情况不少见,如果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后好好咬文嚼字一番,那样,学生对古诗的重新理解才真正是豁然开朗;那样,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四.聚焦背景,探寻诗境
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对诗人的作品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相由心生”“我手写我心”。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常常会出现不了解历史背景,而只做字面理解的情况。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有这样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学生普遍理解为春天,江南景色宜人,杜甫遇到了好朋友,心情格外愉快。可是,如果把诗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就远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了。事实是:家国沧桑,彼此都充满着无限的身世凄凉之感。
风景依旧灿烂,却物是人非。“落花”在这里已不是让人心醉的美景,而是让人心碎的“同病相怜”(就在这年冬天,诗人杜甫凄凉地死去了!)所以,古诗的教学切忌“字面功夫”,如有教学需要,必须让学生聚焦诗歌创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探寻出诗人的心境与诗境,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鉴赏。
五. 名句积淀,出口成章
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精华,那诗中的名言警句就是诗歌的精髓。纵观中国古代教育体制,学童启蒙教科书无外乎《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引经据典,灵活运用。汉语言(国学)教育,首当推崇这些经典名句的积累。每次教学古诗,我总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积累。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或是写景或是抒情,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也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自见”的途径是多读,但不是机械性重复进行,在意境中去体会,去记忆。诵读的动力是情感,灵活引用的基础则是读懂。可见,有效地诵读名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有效积累名句会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那样深厚的积累似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出口成章,让学生下笔如有神。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