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局年度人才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为认真贯彻省、市、县各级人才会议精神,全面落实《XX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不断深入推进农林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特制定农林局今年人才发展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质,全面贯彻落实县第十五次党会、县“两会”及县委县政府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确保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工作思路
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牢把握农村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盘活现有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农林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更新专业结构,培养引进农林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中高级人才,力争在设施农业建设、都市农业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形成高端科技人才、中级应用人才、一线指导人才全面协调的人才格局,建立老中青结合、多层次、多学术的农林人才队伍体系。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三、工作措施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抓好政策落实,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服务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人才素质,拓宽专业知识,增强业务能力。今年要选拔几批思想素质好、敬业精神强,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基层农技人员,通过外出学习、定向培养等方式,使其成为我县农林技术人才中的骨干力量。第一批选派的8名农技干部已于2月21日启程赴山东寿光学习设施农业栽培管理技术、管理理念、经营模式。
二是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依托,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拓宽教育培训途径,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着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农业科技培训计划,开展“一人一技”培训,使每名大学生“村官”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成长为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
三是坚持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服务与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的选拔表彰工作,为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地位树立良好导向。建立完善创业激励体系,对创业成果突出、示范效果明显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表彰奖励,从精神、物质等多方面鼓励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
四、工作目标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今年计划全县新增农村生产能手、农村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1000人,使总数达到xx000人。计划增加1-2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10名农林专业技术人才,形成高端科技人才、中级应用人才、一线指导人才全面协调的人才格局,建立老中青结合、多层次、多学术的农林人才队伍体系。
20xx年,市科技局将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开发人才、经营人才、服务人才的新理念,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在“科教兴市”中的重要作用,用科技服务全市人才工作。
一、加强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载体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扶持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支持附加值高的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朝阳产业快速成长,促进产业化,尽快提升该类产业比重;稳步推进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确保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以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带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打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主体。
二、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平台,与高校共建技术研发机构,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转化科技成果,积极牵线搭桥,引进企业急需的高素质科技创新型人才。
三、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激励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科技人才和成果奖励评选标准和办法,重奖创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并在成果转化中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发挥和调动全市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务员局年度人事工作要点
20xx年全市人事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事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中国福州海西引智试验区建设,努力构建海西大都市区人才高地,为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福州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着力推进中国福州海西引智试验区建设
1、健全引智试验区政策体系。出台《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国福州海西引智试验区的意见》,组织实施“试验区外专百人计划”、“高端外专产业项目合作计划”。
2、组建福州人才市场。加快筹建步伐,做好工商注册、挂牌选址、人员招聘等工作,设立人事代理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招聘(猎头)服务中心等工作部门,建设人才招聘网络平台。
3、推动引才育才载体建设。启用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闽侯园),筹建福州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国际人才项目孵化器等国际人才交流与创新创业平台,力争国际人才市场福州分市场在我市落地,协助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申报并筹建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草拟《福州市博士后工作管理服务办法》,加快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4、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编制20xx年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和外国人工作指导目录。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广泛发布我市紧缺急需人才信息。赴境外开展高层次人才招聘、访问活动,组织8-10个高层次人才境外培训团,与南洋理工大学探索开展硕士学位培训。
5、推进省市人才共建工程。认真落实《省市共建闽都人才集聚区合作框架协议》各项任务。与省局加强协作,共同举办海外人才福建创业周、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大赛、海外博士海西行、海外大师海西行、“6·18”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大会等活动,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6、提升人才工作服务水平。出台《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服务办法》,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筹建福州市台港澳专家管理办公室,发挥福州市外国人工作管理局管理职能,对来榕工作外国人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加快建设人才公寓,为来榕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或每月500-2000元的租房补贴。出台《福州市关于鼓励引荐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办法》(试行),加强与国际猎头公司等中介机构合作。
7、做好人才选拔和专家管理工作。积极推荐我市高层次人才参评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评选活动,开展第二批福州市优秀人才选拔、第三批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评审工作。
二、着力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
8、共同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作。草拟《福州市人才驿站管理办法》,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签约高校建立福州市高层次人才工作驿站、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公务员培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园、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和就业见习基地,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在榕创新创业。
9、加强校企联系合作。支持在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企业高层次人才可到高校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具有高级专技职称的可聘为高校兼职教授。支持高校选派博士到企业开展科研活动,与企业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
三、着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10、推进公务员岗位考核。建设公务员岗位考核信息平台,在全市市直部门推广运行。完善和规范考核工作程序,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
11、健全公务员培训体系。探索实行公务员学时培训制度,做好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
12、深化公务员奖励机制。继续表彰奖励优秀公务员,为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公务员记三等功,逐步规范全市表彰奖励工作。
四、着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3、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管理岗位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以业绩贡献为重点,对工艺美术行业、工程系列等特殊人才采取特殊评审办法。开展在榕台湾地区居民工程、经济、农业、卫生等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14、实施专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设立高层次专技人才访学进修专项经费,组织100名左右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赴国内外访学进修,组织我市重点行业、领域高层次专技人才参加高端继续教育培训,与签约高校订单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举办10期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
五、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15、完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体系。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福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项目对接洽谈会,在福州高新区建设福州大学生创业园,与各高校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组建大学生创业讲师团。
16、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计划,落实政府就业扶持政策和服务期满“三支一扶”毕业生优惠政策。组织一批离校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完善68个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新增一批就业见习基地。
17、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组织企事业单位到高校举办综合招聘会和研究生就业专场招聘会,鼓励高校输送毕业生到我市企业就业。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