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煜诗词有感

文章 2019-07-02 15:25:12 1个回答   ()人看过

李煜的词按其内容及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亡国之前和亡国之后两个阶段。但是不管是他亡国之前的词还是之后的词,都无不体现了他“真”的这一特点。大多数人认为,李煜前期的词仍未脱花间习气,其实不然。李煜前期有很多作品还是可以体现他“真”的特点的。比如下面这首《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写的是李煜和小周后幽会的情景,为了不让人发现,小周后就穿着剗袜悄悄在香阶上走,一双绣花鞋就提在自己手上。当他们在画堂南畔相见的时候,小周后依偎在李煜怀中,对他诉苦自己出来一次是多么的难,让他好好珍惜自己。虽然只是一首小令,却将两人陷入爱河的情景刻画的惟妙惟肖。特别是将小周后的形象刻画得极好,一个可爱动人的形象马上就出来了。这首词是李煜从生活中提取的一个场景,然后将它自然而然的描绘出来,非常真切。

李煜亡国之后的词是他所有词中的最高成就。李煜后期的词是在沉郁中体现其真情的。“情以郁而后深”,沉积在心中的郁结使感情格外真切。所谓“亡国之音哀且思”与他前期词不同的是,后期词的思想性更高了。最让人悲痛的是“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从君王变成阶下囚,就像从天上落到地上一般。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写道:

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的开头便是两个诘问,让人猝不及防。这是词人向外观察和向内反省的结合。“雕栏玉砌应犹在“是永恒不变的无情之物,而“只是朱颜改”是无常多变的有情之人。亡国之痛至极就承接了“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一口气贯彻下去,滔滔不绝,声情合一。李煜爱用水做比喻,比如“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流水落花春去也”、“九曲寒波不朔流”。这些关于水的句子通常是抓住了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词人常常都是将自己的愁喻入水中,正如水一样,连绵不断。

李煜前后两个阶段的词体现的都是他的“真”,虽然环境发生了变化,经过了种种磨难,但不变的仍然是词人的词心。《惠风词话》里有:“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览风雨江山处有不得已者在,此乃不得已这,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者,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

词心即李煜作词中体现出的真性情,他全身心投入写词的创作之中。李煜的词中既蕴育着特定的时代氛围,又显现出独特的审美风貌。所以王国维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这“神”我认为是他性情之真在他词中得到的升华。“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可见摹行容易摹神难啊!而李煜却将自己的灵魂注入自己的词中,是他的词篇焕发了生命,这才是李煜词能长久被人推崇的最中要的原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