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上册课文《核舟记》翻译

文章 2019-07-02 15:12:22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上册课文《核舟记》翻译,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上册课文《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篛(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à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tǎn)胸露(lù)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yǐ)之——珠可历历数(shǔ)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1],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c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八年上册课文《核舟记》翻译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八年上册课文《核舟记》鉴赏

《核舟记》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础。核舟的“灵怪”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体上因势象形地雕刻出众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细,布局巧妙,人物情态生动逼真,固然足以证明其“灵怪”,但这还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核舟的“灵怪”主要表现在它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用雕塑语言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在距作者王叔远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学大师苏轼曾两度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为后世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再来反映这一题材难度很大。然而正是在这点上,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文章的内部结构很严谨。第三部分又是总说,以一连串的数字作综合统计,加深了说明效果。这种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发端,以“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前后呼应,又使全文首尾贯通,浑然一体。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且各有姿态,各具神情。这是雕刻艺术的传神,也是作者文字技巧的传神。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上一页:过年周记8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