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动力,搭建了平台。经过课改实践,小学教师对课改的理念比较认同,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教育知识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的提高较小,且没有多大发展需求;对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归因于外,喜欢脱产进修。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以下措施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支持性条件;加强小学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学习;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兼顾校本培训与脱产进修。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教师
一、问题提出
研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此方面的研究,国外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针对个案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特点。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是从教师素质方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静态研究,缺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与重点所在。
二、调查内容、方法与对象
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现状,包括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等方面。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调查及访谈结果编制调查问卷。问卷由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和问卷主体两部分组成。问卷基本采用五点量表计分法,由小学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平时表现自评。
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层包括办学条件分层。本次调查共选取北京朝阳区30所小学880名教师参与调查。其中,男教师135人,女教师727人;24岁以下94人,25~29岁255人,30~39岁413人,40~49岁72人。50~59岁36人,60岁以上2人。办学条件较好的小学5所,一般小学15所,相对薄弱小学10所。
调查采用现场作答方式。发放、回收、有效问卷各为880份,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及SPSS13.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与实际态度
被试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观念认同均分为4.0159,实际态度均分为3.7890。与满分5分相比,被试教师对理念认同度较高,实际态度相对较低。理念认同包括整体认同、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被试教师的各项平均得分都高于3.5分;其中,学生观的平均得分最高(4.4423),课程观的平均得分最低(3.5769),实际态度的平均得分居中(3.7890)(见表1)。
(二)面对新课改,小学教师的知识、能力适应状况与发展意识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被试教师知识、能力的适应状况与发展意识为中等(见表2)。其中,最低项是能力项,平均分3.4253,与满分5分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最高项是发展意识,平均分3.7068,与满分5分相比,处于中等偏上。发展意识、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的标准差都较小,说明被试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自我评价都较为接近。
1.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状况
被试教师在知识方面自评结果是,72.3%的小学教师不同程度感到“在使用新教材备课时,已有学科知识落伍了”,但在“我已有知识能使我对新课改应对自如”问题的回答中,却有90.7%教师不同程度地选择符合。64.9%(37.3%+27.60%)的教师能够“经常阅读一些辅助教学书”,78.0%(39.2%+38.8%)的教师“经常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获取信息”。可见,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能够主动学习,但完全能做到的教师比例不高,约为三分之一,基本做不到的也有三分之一(见表3)。
2.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状况
被试教师对自己的两种专业能力自评比较弱(见表4)。一是课堂管理能力,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强调给学生自主使自己的课堂管理很困难”。二是教育研究能力,如对课程开发与整合能力,不足半数的教师持肯定答案(38.6%+10.6%=49.20/0),36.3%的教师处在能与不能之间;有半数以上教师对“既教学又搞科研感到力不从心”,仅有五分之一的教师能够适应。
3.小学教师的专业情意状况
调查显示,七成被试教师感到课程改革对他们教学工作的挑战与价值,过半数的被试教师认为课改使他们体验到教师工作的魅力和意义。同时,也有五分之一的被试教师认为课改使教师的工作压力骤然增大,自己不再想做教师了,还有五分之一的被试教师不喜欢这个职业。
(三)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最大的方面
在参与课程改革过程中,被试教师觉得自己提高很大的方面,在六个选项中按照提高的程度由大到小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是“教学技能”(32.2%)“学科知识”(21.4%)“科研能力”(14.0%)“计算机应用能力”(13.9%)“教育知识”(9.3%)“班级管理能力”(7.4%);样本遗失1.9%。
2.小学教师最需要发展的专业素质
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被试教师觉得自己需要充电的方面,在六个选项中按照需要的强烈程度由强到弱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是“科研能力”(23.3%)“学科知识”(22.4%)“教学技能”(21.7%)“教育理论知识”(16.7%)“计算机应用能力”(9.5%)“班级管理能力”(5.5%);样本遗失0.8%。
3.小学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遇到的主要困难
对“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遇到的主要困难”的调查结果,九个选项中排在第一序列前四位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61.6%)”“自己知识、经验不足”(13.8%)“没有相应的设备和资料”(6.7%)与“不知道从何下手”(6.3%)。
4.小学教师认为学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学校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所采取的七项主要措施排序,排在第一序列前三位的是“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52.7%)“申请课题,为教师参与搭建平台”(25.0%)“向教师介绍科研方法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7.3%)。
(四)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被试教师对影响他们专业发展的六个选项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顺序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是“学校氛围”(34.5%)“课改推动”(25.9%)“教师间合作”(19.8%)“校长影响”(11.9%)“学生的鼓励与帮助”(5%)“其他”(0.9%);样本遗失1.9%。
2.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被试教师对阻碍他们专业发展的十二个影响因素进行由强到弱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依次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13.4%)
“年龄”(12.8%)“生源”(12.7%)“学历”(8.6%)“学校氛围”(8.0%)“学校是否重点”(4.3%)“学校领导素质”(4.0%)“家庭”(3.5%)“与同事关系”(1%),“教育政策变化快”“课程改革频繁”“其他”三个选项为“零”;样本遗失31.6%。
3.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措施
被试教师对促进他们专业发展措施的六个选项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依次是“脱产进修”(31.7%)“教育专家现场指导”(22.7%)“名师指导”(23.2%)“校本培训”(13%)“结对子互助”(7.3%)“其他”(0.6%);样本遗失1.6%。
四、结论与讨论
(一)小学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同、知识能力的适应与发展状况为“中等偏上”
首先,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当代教育新理念,对小学教师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疑是一种挑战。而人的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变并非朝夕之事,可以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经验、体验、实践。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基本接受与认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其次,课程改革不是零散的、局部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行学校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新概念、新命题等,小学教师要真正理解与掌握它,更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被调查小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再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对终身学习的自觉追求。因而小学教师在知识、能力、专业发展意识方面呈现“中等”现象实属正常,这也是被调查小学教师目前真实状况的反映。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首选科研能力,其次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而对教育知识与班级管理知识的需要比较弱
在课程改革中,尽管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科研能力获得提高最大,但这三项同样也是他们最需要发展的方面,只不过是顺序不同而已。
科研能力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此项能力以往并不为小学教师所必备,因而小学教师将其作为首选需要符合实际。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理念,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什么”和“怎么教”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小学教师经过在职培训,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都有提高,但仍感不足。这表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还处在补充学科知识与提高教学技能阶段。
小学教师对教育知识与班级管理知识的需要比较弱,一方面是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只注重学科教学专业性,还没有意识到或需要教育专业性。
(三)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自身专业发展存在一些困惑与问题
其一,各有五分之一的被试教师不想做教师和不喜欢教师职业,这一现象不容忽视。从事教师职业者自身的幸福与快乐、生活质量会直接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与小学教育状态。其二,小学教师主动学习与自觉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状况并不乐观,与其他方面相比更显弱一些,这是制约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小学教师将自身专业发展动力与阻力主要归因于外,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这样的归因不利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持久动力来自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
(四)小学教师最喜欢“脱产进修”,不喜欢“校本培训”
绝大多数被调查小学教师喜欢“脱产进修”“教育专家现场指导”“名师指导”等,并不喜欢“校本培训”,在七个选项中仅排在第四位,且比例比前三项低十多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小学教师觉得教学工作负担很重,难以有时间集中精力来学习、提升;二是小学教师本身已有较为丰富的实际教学体验和教学经验,需要一定的时间专门接受强化学习与训练;三是教师缺乏对校本培训本身的理解与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一)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支持性条件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客观环境的支持。富兰曾指出,改革就是改变大环境。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要变革大环境——将新的元素引入局面之中,以便更好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改变局面,也就有机会改变人们短期或长期的行为。调查结果也显示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学校气氛”“课改推动”等。因此学校要积极创设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条件。
首先,校长要具有、理解教育新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领跑者”,积极领导学校围绕教育新理念开展文化建设;其次,学校要开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将新的元素带入学校,让教师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第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组织、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引导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践行教育新理念,在活动中体验改变。
(二)加强小学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学习
教育基本理论的缺乏是制约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中许多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或厌烦理论学习的现象,考察优秀小学教师与一般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前者渴望教育理论的学习与获得,后者看重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通过诸如此类的比较、对话、案例分析、与理论工作者合作研究等方式,帮助小学教师意识到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不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而是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我们要回到教育职场中,透过解析教师的教育经验,引导他们体验教育理论的价值与魅力,帮助他们提升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研究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旨在改善教育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升了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也就全面提升了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调查显示小学教师这项能力很弱且迫切需要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升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首先,制订政策,引导鼓励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其次,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如给教师一定的时间,提供一定的辅导、资料、设备等;再次,搭建平台,在做中提升,如组织课题研究、学术论坛、教育叙事等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教育研究能力。
(四)兼顾校本培训与脱产进修
尽管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从脱产培训变为形式多样的工作渗透培训是国际教师教育的趋势,但基于我国具体情况,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需要兼顾校本培训与脱产进修,且要有政策保证。脱产进修的时间、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目前已探索的一些做法值得完善与推广,如师范大学生“顶岗实习”等。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