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周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库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库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以库周山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库周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库周山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库周山区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促使农业生产始终运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因此,结合库周山区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调整优化库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生态循环农业,增加山区农业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库周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农业占比较大,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库周山区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均耕地较少,农户居住分散,在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下,大多数农户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己生存需求,农业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粮猪型二元结构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因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生产收益低,农户不愿投入资金和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导致生态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1.2山区基础条件较差,农业发展极不均衡
库周山区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瘠薄,坡台地多而肥沃耕地极少,立体气候明显,自然落差较大,灌溉渠系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农业发展极不均衡。城镇近郊及低山河谷地带土壤较肥沃,人均耕地占有面积极少,农民耕种水平较高;高中山区人均耕地占有较多,宜耕土地较少,农民耕种水平较低,形成极不均衡的农业发展现象。
1.3文化教育滞后,资金技术人员缺乏
库周山区在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封闭落后,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新思维能力不强。加上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妇幼,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更难;山区农村贫穷落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投资回报率较低,难以引进外部资金投资农业,农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进一步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
2.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结合库周山区气候、经济和人文条件,针对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低山河谷地区,大力发展具有地区优势的脐橙、蔬菜等管理精细、产值较高的特色农业;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大力发展烟叶、中药材、反季节蔬菜、核桃和板栗等特色经济作物或林木种植;将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在人均耕地较多、生产力水平一般的中山地区,利于粮食的商品化发展。同时,利用农村土地改革的契机,推动土地流转,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部分有资金、懂技术的农业生产行家手中,逐步形成具有适度生产规模和特色经济效益的新生态循环产业,便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和农业品牌的创建,使传统农业逐步向规模化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农业转型[1]。
2.2全面普及农村沼气,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将养殖粪污、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入池发酵,生产沼气供给能源,经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液沼渣可作优质肥料,直接还田施用,这是连接农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纽带,有利于防止农村养殖污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改良土壤结构,减轻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库周山区,应大力发展和全面普及农村沼气,保证库区农户户建一口沼气池,把养殖粪污和生产污物全部入池发酵,沼液沼渣全部还田,从而实现养殖污物零排放和农业种植无公害,促进库区农业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引导劳务有序输出
库周山区的特点是人多地少,经济文化水平滞后,在库周山区发展循环农业,必须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从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现代管理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从业生产管理技能水平,使其学会和掌握管理技巧,懂得相关农业项目运营知识,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2]。同时,为了减轻库周山区生态环境压力,降低山区耕地承载负荷,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增加库周山区农民收入,应有目的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缓解库周山区农民就业压力。
3结语
在库周山区发展循环农业,应针对库周山区特点,结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普及农村沼气,强化知识技能培训,合理引导劳务输出,从而构建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之间相统一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春和,乔启成,顾卫兵,等.南通市低碳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7):378-380.
[2]钱淑琼,张方方,吴亚琪,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314-16317.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