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观园》诗词解读
本期解读的是峡谷深秋(王博)先生的词《永遇乐·红螺惊梦》。
附作品原文:
霞岭松烟,云窗竹影,林壑深处。晓月凝霜,晨钟警鸟,忘却来时路。梵音宕宕,香烟袅袅,竟也旧情无绪。雾蒙蒙、千年古刹,可消众生愁虑?
长空断雁,暮云秋色,怎奈天涯倦旅。聚散皆缘,悲欢澹默,诗酒诚解语。鬓眉交白,悠游岁月,赚得余年些许。忽惊梦、螺光映榻,醒来澈悟。
篇目简解: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词中各四字句有用对仗者,也可不用。此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体始于(宋)柳永。“红螺”:及红螺寺,位于今北京市怀柔区境内。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后来因红螺仙女的美妙传说,故更名红螺寺。“惊梦”:这里的“梦”通其全篇来看并非睡觉的神游,而是一种沉浸状。“惊”乃忽然之省悟也。
赏析:
上片:“霞岭松烟,云窗竹影,林壑深处。”在丛林密布的红螺山深处,松烟缭绕,佛光照应,云窗伴随竹影深深。这里的“霞”并非指早晚霞,而是暗指佛光。“松烟”:及松林中的烟云。(唐)许浑《僧院影堂》诗云:“日暮松烟空漠漠,秋风吹破妙莲华。”“云窗”:及云雾缭绕的窗户。借指深山中僧道或隐者的居室。
“晓月凝霜,晨钟警鸟,忘却来时路。”拂晓前的明月洁白若霜,红螺寺的晨钟惊醒了密林中的小鸟,此般仙境也令“我”这神游者一时间忘却了来时的归路。“晓月”及拂晓前的月亮。(宋)柳永《殢人娇》词云:“晓月将沉,征骖已鞴。愁肠乱,又还分袂。”
“梵音宕宕,香烟袅袅,竟也旧情无绪。”沉浸在这佛音阵阵,香烟缭绕的境界里,“我”虽对往事回忆万千,但却又毫无头绪。“宕宕”:无定止貌也。三国(魏)曹植《吁嗟篇》诗云:“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雾蒙蒙、千年古刹,可消众生愁虑?”坐落在这云雾缭绕的红螺山深处如此威严壮观的千年古刹又能否消除天下众生愁虑呢?然而,这答案我们是不得而知,且看下阕。
下片:“长空断雁,暮云秋色,怎奈天涯倦旅。”然而面对这暮云秋色,但见那断雁长空,使得“我”的心也如同那浪迹天涯的孤鸿一般倦怠疲乏。“断雁”:及失群的雁,孤雁也。(隋)薛道衡《出塞》诗云:“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
“聚散皆缘,悲欢澹默,诗酒诚解语。”世间之事,聚散皆是其缘,“我”对这些悲欢之事早以能坦然冷静看待,愿用诗酒之诚来解答“我”的心语。“澹默”:及恬淡静默也。《晋书·刘伶传》有云:“澹默少言,不妄交游。”
“鬓眉交白,悠游岁月,赚得余年些许。”而今“我”已经是须眉交白的年纪,只愿能以悠闲之心来游历岁月,考名山大川,观历史古迹,也算这晚年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了。
“忽惊梦、螺光映榻,醒来澈悟。”只因沉浸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螺寺圣境里,使“我”忽然从这美妙的红螺仙女传说故事中澈悟出了这般境界来。“螺光”及指红螺仙女的传说中红螺为了保护寺庙和当地百姓所放出的万道红光。“澈悟”:及完全醒悟;彻底理解意也。
总结:此词上下片各韵的断句上似乎有些问题,使得前后好象有些掣肘,造成脉络有些混淆不清状。另外,此词在部分地方层次感与粘合力度也不是很强,有点散漫性。综合全词来看,上片主要以即景抒情为脉络,下片则主要以抒发美好时光易逝以及人生不易的一些感悟为主轴。若依我个人之见全篇在意境上也不是很突出。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