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的读后感

文章 2019-07-02 00:24:56 1个回答   ()人看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查阅。

篇一:北京折叠的读后感

既然《北京折叠》描述的是阶级分层固话,那就再来看一看《赡养人类》吧。不得不佩服,这个脑洞大多了,我还是好这口。这是一个杀手的故事,杀手被世界上最富有的13个人雇佣,任务是杀死世界上最穷的3个人,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更让人好奇,人家都那样穷,为啥还要人家命?随着杀手慢慢揭秘,最富有的13个人其实是在为全人类的利益做争取,因为这最穷的3个人都太有骨气了,钱财无法收买他们,只好痛下杀手了。这脑洞还不算大,等到最后揭秘到第一地球的贫富分化的故事时,我简直要倒吸一口凉气,故事居然可以夸张极端到如此地步,不得不不佩服大刘的想象力。原来侵入地球的外星人,也是贫富分化的底层人民,他们的殖民入侵行为是因为他们在第一地球已无法生存。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比《北京折叠》更加惊艳,不过可能因为脑洞太开,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没有《北京折叠》那样处处体现着现实的残酷。

果然看小说,比看代码要神速多了,再来一篇《赡养上帝》吧。同样的一篇短篇小说,地点没有设置在城市,而且一个乡村,一开始的故事场景就像一个普通农户家里寄宿了吃白饭的孩子,全家人都对吃白饭的家伙恶言相向,只是那个吃白饭的是上帝爷爷。大刘的故事总是如此大的反差,3000多岁的上帝爷爷(叫爷爷感觉辈分不对,不过不叫爷爷又叫什么好呢?)寄宿在普通农户家,承受大家的白眼和讥讽,但其实上帝爷爷是有超高科技的族群,科技化程度太高深,以至于上帝爷爷们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几千几万年后,所有人都退化成了只能吃喝拉撒,不懂数理化的半文盲,大刘的故事就是这么夸张极致。上帝爷爷们带着一个神秘配方(看不懂的超高科技一手资料)来地球寻求赡养。人类一开始是拒绝,但是看了一眼他们带来的配方,立刻就答应赡养20亿个从天而降的上帝爷爷,心想有了一手配方,地球的生产力、GDP增长何止能多养20亿人?再来20亿也木有问题啊。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地球人发现要把配方顺利转产,几个世纪都做不到!因为最牛掰的地球人研习那些高科技也要好多好多好多年。所以就出现了小说开始的一幕,上帝爷爷越来越被众人嫌弃,还有人被虐待。这和《赡养人类》是一个系列,与一般的外星人小说不同,外星人并不要侵略占领地球,屠戮众生,只是来找地球人讨口饭吃,反差剧情的背后令人不禁令人遐想,过度

篇二:北京折叠的读后感

北京折叠,全文将近2万字。用一种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也描绘了智能化时代到来的利与弊。通过学习,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社会阶层

本文将北京分为了三个空间并代表相应的阶级,即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如图,是各个空间的主要人口数及活动时间段。可以发现第一空间人数最少,活动时间最长,达到24小时,第二空间次之,活动时间为16小时,第三空间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短,为8小时。(这些数据与后者老葛对于GDP和失业关系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间支柱产业是垃圾回收分选。垃圾工有两千万人,另外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属于社会的最低阶层,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这个阶层的人干着最脏最重的活,领着最低的工资,每个人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工作—吃饭—胶囊睡觉。任劳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满足温饱,基本也无其他活动(但是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这类工作,更向往娱乐场所发泄证明自己)。他们很少讨论自己的未来与规划,跟如今很多老城区/城中村住户一样,他们才不关心世界变化,真正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柴米油盐,水电、房租费,以及那低的可怜的工资能否上涨。

第二空间,正是现实社会中层人士,知识分子,工程师。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学张显。这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稳定且较为轻松的工作。他们有对爱情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跻身上层空间。他们的思想已经不是第三空间那样,温饱已解决,他们需要是得到社会认可,完成进阶,特别是能在职场得到晋升。如张显,已做好了基本的规划,那就是先挣钱(银行)后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间锻炼一段时间(如现实的下基层),因为拥有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才容易获得升职,否则只能一辈子级别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间。

第一空间,社会金字塔顶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间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奋斗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间想都未想的地方。这个空间的代表有葛大平、吴闻以及折叠城市设计者白发老人。他们三个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从第三空间爬上第一空间的人,第一空间里面级别最低的一类人(安保、厨师、大夫、管家),属于高级蓝领。这类人已经明白了顶层的一些设计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对于社会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吴闻及白发老人,他们都属于社会游戏规则的设计者,一个文件就能关系到底层的生存问题。他们已经不在关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关注的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去设定未来的路线,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2)智能化社会

本文从依言与老刀吃饭场景,描绘了机器人送菜;从老刀进入第一空间被逮住时,描绘了机器人巡逻及跟踪捕捉;从晚会结束后,描绘了机器人自动清扫;以及科技园区的工厂都是机器自动作业。这些都是第一空间的场景,而第一空间也是未来全社会发展的样板。这些跟如今很热很火的工业4.0,中国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谋而合。智能家具,自动化工厂,自动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当今研发与发展的重点。但是本文也从吴闻与白发老人对话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机器换人需要解决一个更加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吴闻启用自动化处理垃圾项目,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规模提取材质的办法来解决垃圾处理,即快速又清洁。可是白发老人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污染,二是项目上马,采用自动化后,怎么解决上千万的垃圾工的失业问题。老人的第一个问题与现在社会进行一些项目是一致的,比如最明显的电动汽车,即所谓新能源汽车,各大汽车厂商争先上报新能源项目。但是目前很多仍采用锂电池,那么锂电池的制作以及后期回收处理是否会污染,如果污染,怎么解决。这些却是少有关注,明而不宣。

对于第二个问题,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问题。老葛讲的很清楚。这与欧洲二十世纪末一样,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印钱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合。即经济发展,失业率没降反升。

老葛说了,人工成本上涨,机器成本下降,机器便宜,生产力改造升级,GDP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怎么办?越保护工厂越不雇人。地都腾出来搞大规模生产,人又不需要。那么人去干嘛呢。欧洲采取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但是这样没有活力。最好办法是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但又给他们找些活干。就是塞到夜里,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通货膨胀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没有涨。

篇三:北京折叠的读后感

有人说这本部小说得到雨果奖是因为其对中国丑恶现状的揭露。书中描写的社会是48小时里第一空间与第二、三空间的时间各占一半,其实是实现了社会的阶层在资源上的平均分配。大家各占一半的时间,享受整座城市的空间。至于个人生活上的差距,则是由于阶级人口数量分配的不均匀。第二、三空间有7千万人,而第一空间只有500万,这个数量的对比决定了个阶级的个人无法享用同等数量的资源。

小说是一个中国社会的微缩景观。阶级之间相互隔离,高层次的个人享受着低层次个人十倍以上的资源(注意这里只是说个人之间的对比,而不是社会整体对比)。高层人员对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采取谨慎的态度,这跟中国历来帝王的态度保持一致,因为新生产力的引入必定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清代帝王建设圆明园所采用的技术就可以看到,西方先进的技术被引用到圆明园,但皇帝却将这些技术悄悄的限制在他的生活圈以内。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先进设备像是垃圾传送带,自动料理机,安全、勤杂机器人等都只在第一、二层出现。这些东西出现在第三层必定会伤害体力劳动者们。

有一首歌唱的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哟,挑呀挑江山。”而在这秤杆子的两端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他们分别以数量和权力玩着平衡的游戏。而没当新的生产力的推进,导致被统治者的地位受到威胁,最终打破这个平衡,中国的平衡游戏又会以一场“造反”或者是“革命”来重新建立平衡。而被统治者的命运,则是其劳动不断被进一步取代,知道连垃圾处理的工作都没有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