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毕业论文
幼儿园教育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对象,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家庭教育经验。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 第一篇
摘要: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和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些现实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家庭教育,尤其是亲职教育对学前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能给学前儿童创造出适宜的正常生活环境,本文建议政府部门设定相关法律监督家庭教育的正常进行,提倡对学前儿童的父母进行相应的亲职教育,最终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职教育,学前儿童
在学前教育网站上有这样一则新闻:教育部关于《早教革命》一书冒用教育部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的声明 。新闻揭露的就是,在最近几年很红的某早教人编制“早教革命”这样的教材,并打着教育部的名义欺骗全国广大的学前儿童家长的行为。有许多上过当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接受了这个所谓的“早教革命”的学习之后,的确在短时间内认识了很多的汉字,但与此同时,这些儿童变得不合群、孤僻,少了儿童特有的天真和好奇,少了对除了文字以外的其他事物的兴趣。这样一种近于掠夺的教育让儿童得不偿失,失去了许多儿童应该有的童趣。这样的广告放在专业的学前儿童工作者面前绝对是错误的,因为它很明显违背了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家长上当受骗了呢?这一切都基于我们社会上有那么一大群学前儿童的家长不懂得儿童的生长发展规律,不懂得什么是适应儿童成长的,更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影响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而在我们整个教育的体系中独独少了这样一种关于父母的教育。=
其实这样的教育现状与我国悠久的历史联系紧密。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人们都认为只要有了孩子,就自然做了父母,就自然会教育孩子。《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意思是说从来没有先学习教养子女的知识才嫁人的。这似乎表明似乎教育孩子没有什么学问,只要能够生育,就能够教育。这种愚昧、陈旧的思想观念在21世纪的现在仍然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社会基本上没有结婚之前或要孩子之前需要家长去进行培训和学习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积极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开始出现。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指出:“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他认为,人们在做父母之前就要学习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他说:“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养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孩子的方法?有什么资格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怎样养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充分而又正当地发育?这些,都该弄得明自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由此可见,做儿童的父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现代这样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的时代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机会只有一次,这样就更应该用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对于学前儿童而言,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重大,甚至可以说是影响儿童的一生。
父母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来自于父母已有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对父母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受我国国情的限制,我国在这一块的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对儿童的教育停留在抚养和简单地教授一些知识的层面上,根本没有真正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儿童自身的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的父母加强教育势在必行。
一、政府部门通过立法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责,建议设置《家庭教育法》
目前有许多的学者呼吁设定《家庭教育法》,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确实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为使家庭教育的推行不至成为空谈,首先从法律的层面上制定政策,强迫要求家长进行有关教育和养育儿童方面的学习。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家长的教育责任,并且对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分配相应的职责以协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如果不能单独设立法律,则建议在《教育法》范围内增设有关家长家庭教育责任的条款,尤其提及有关家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联系,明确规定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责任。如中学或高校开设一些适当的含有家庭教育内容的家政教育课程;社会力量开办一些合适的家长学校;利用已有的幼儿园资源,让幼儿园与社区联合开办家长学校,定时为家长做培训工作。
美国教育家陶森(f. dodson)指出:“生育和抚育是两回事,生了孩了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具有了抚育子女的智慧和本领,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必须彻底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许多父母只是从经验中用许多错误换来这份了解,其实如果事先
就对儿童发展下工夫,有许多的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由此可见,了解与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知识是必不可缺的。加强父母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让父母在实践中能运用这些知识,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了。
二、父母树立起亲职教育的意识并接受相关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亲职教育一词是由英文parents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指帮助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提供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及明确的教育态度,以使其扮演称职父母的教育过程,包括学习如何进入婚姻生活、如何做好准父母的准备、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等多方面。
虽然我国的亲职教育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辽宁省妇联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cpep)合作,于2004年4月开始启动“百万家长教育工程”。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100人的家教顾问队伍,1000人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省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了11个家长教育工程指导工作站,直接为广大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咨询服务和能力培训。其他一些地区也积极开展同类活动。 但是这样的活动还是太少太少了,绝大部分家长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接受教育的意识。我们应该通过这样的教育形式让儿童的父母将亲职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计划之中,因为家庭教育本来就具有长久性,“活到老,学到老”,让儿童的父母一直有这样的理念,才能真正将亲职教育进行到底。
三、家长积极主动加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联系与合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可见,幼儿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配合,而某一方面单枪匹马的教育是难以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的。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如果父母的儿童教育理念落后跟不上幼儿园教育的思想,那么就会造成5天的幼儿园教育完全淹没于2天的家庭教育之中的不好局面。这将不利于儿童的发展,浪费教育资源。
作为学前儿童的家长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够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儿童进行教育。不然的话,即使家长有相应的关于儿童教育的相关理论,也不能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教育,因为单凭家长闭门造车,实在是造就不出新鲜的作品出来的。所以,我们强烈建议家长多多参加幼儿园的亲职教育活动或亲子活动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家长自身教育素质的活动,加强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与交流。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 第二篇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教育公平都是一个非常热门且重要的话题。经过多年的讨论,学界对此取得了一些共识:教育公平并非教育效率的对立面,它不仅仅意味着机会的均等,还意味着受教育权的平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对处境不利人群的差别对待和补偿,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活动过程以及学业成就乃至教育回报公平。〔1-4〕作为教育资源之一且对教育活动过程有重要影响的教师自然被纳入到教育公平研究的视野中来。对此,研究者主要从两种角度审视教师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第一,将教师视作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并认为教师的态度、信念、能力、期待等对实现教育公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必须采取综合化的策略以提升教师素养,培养具有使命感,勇于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5-9〕第二,将公平视作一种重要的价值,用以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活处境。因此,教师的待遇收入、专业发展以及相关支持性政策等均被研究者关注。〔10-13〕
类似的研究在西方国家颇多。例如,Rapp从学校公平和学生受教育权的视角对瑞典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进行了反思和批判。〔14〕Borman和Kimball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了教师质量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15〕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较少有学者从教师视角出发来研究学前教育公平问题,已有研究大多围绕教育公平的政策保障和改革、借鉴他国经验等方面展开。〔16-20〕事实上,教师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参与者,我们有必要对其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本研究主要分两步实施。第一步,采用目的性抽样方式,选取重庆市S县作为样本县。该县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第二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在该县选取7所幼儿园中的108位幼儿园教师作为样本,其中72位教师来自4所公立幼儿园,36位教师来自3所私立幼儿园。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自编的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个人背景信息,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和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其中,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设计了6个问题,用以反映教师对于不同家庭经济背景、性别、民族地区和有特殊需求儿童的学前教育公平的认识,是对学前教育公平总体状况的看法;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设计了7个问题,用以反映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待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所有题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访谈主要采用个别开放式访谈法,围绕“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教育公平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共访谈了58人。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宏观层面的学前教育公平
本部分着重探讨农村幼儿园教师对不同家庭经济背景、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有特殊需求儿童的学前教育公平状况的理解和评价。问题均用肯定性语言表述,如“不同地区的孩子接受到了公平的学前教育”。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受访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状况的总体评价倾向于基本满意,尤其在“男孩和女孩都接受到了公平的学前教育”(均值4.03)以及“学前教育领域不存在文化、民族和种族歧视”(均值4.00)两个问题上,超过九成教师持“赞同”和“高度赞同”意见。认同程度稍差的项目是“家庭收入不同的孩子接受到了公平的学前教育”(均值3.44)和“不同地区的孩子接受到了公平的学前教育”(均值3.53)。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教师对各项目的评价基本满意,但是对学前教育领域教育公平的总体状况(均值3.39)的评价却相对较低,与“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和“不同地区”两个项目最为接近。从表2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总体状况”与“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和“不同地区”极其显著地相关,“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和“不同地区”又极其显著地与除“有特殊需求儿童”以外的各项目相关。这似乎表明,在教师看来,当前中国学前教育领域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在于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和不同地区之间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另外,“有特殊需求儿童”似乎是一个独立的因素,此因素引发的学前教育公平问题并不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
2.微观层面的学前教育公平
本部分着重探讨农村幼儿园教师对于日常工作中涉及教育公平的教育态度和行为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项目包括教育公平中的教师能动性、总体自评、家庭收入、性别、民族文化、师幼互动和积极支持等7项。调查结果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受访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微观层面教育公平状况的总体评价倾向于肯定,尤其是在“不同家庭收入的孩子受到我的公平对待”(均值3.94)、“不同性别的孩子受到我的公平对待”(均值4.21)、“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孩子受到我的公平对待”(均值4.25)以及“总体而言我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老师”(均值4.04)四个项目上认可度较高。另外,项目“教师可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努力”“我与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有更多的交流”“特殊需求儿童得到我更多鼓励”的均值较小,标准差较大,表明教师对这三个项目的自我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教师的“总体自评”与“家庭收入”“性别”“民族文化”三个项目显著相关,但与其他几个项目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我们推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践行教育公平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或思考的视角是如何公平地对待不同家庭背景、性别及民族的儿童。另外,“教师能动性”与“师幼互动”和“积极支持”两个项目存在显著相关,表明越是赞同“教师可为促进教育公平作出努力”的教师,越会做出与有特殊需求儿童更多交流,给有特殊需求儿童更多鼓励的行为。这似乎可以表明,教师对于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越是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就越能够更好地兼顾到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3.学前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
受访的58位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公平突出问题的思考和看法既涉及到了学前教育事 业的公平问题,也涉及到了学前教育活动中的公平问题;既关注到了学前教育整体公平性,也关注到了学前教育资源要素的公平性;既涉及到了权利平等、机会均等问题,也涉及到了弱势补偿问题。
第一,学前教育地区差异尤其是城乡差异明显。在访谈中,有23位教师(39.7%)认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在于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异悬殊。这种差异具体包括“不同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环境设施、师资力量等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家长与城市家长的观念差别很大”等。第二,家庭经济条件引发的学前教育公平问题令人担忧。有18位教师(31.0%)明确提到,当前普遍存在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儿童接受不同质量水平的学前教育,家庭经济条件不等会造成入园机会不均等问题。第三,学前教育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歧视。有10位教师(17.2%)提到,“社会还是不够重视学前教育,有的人对学前教育存在偏见”“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像保姆,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较低”等问题。第四,不同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公平问题。有8位教师(13.8%)提及“公办与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公平”“同园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然存在”等问题。第五,学前教育领域的弱势补偿问题。有5位教师(8.6%)提及“残疾儿童、贫困儿童或特殊儿童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支持”“教师未真正关注特殊儿童”等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公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以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等目标以来,各级政府在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这对加快学前教育公平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学前教育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四大重要成果,即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快速增加,学前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幼儿园教师队伍持续壮大,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1〕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幼儿园教师对一些调查项目(如不同性别和民族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基本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但以下两个问题还值得深入研究和持续改进:其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当中由经济水平和地区差异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还普遍存在,甚至还较为严峻;其二,虽然有教师认为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是“较为公平的教师”,但仍有近四成的教师未意识到自身是教育公平的践行者,教师的努力能够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因此,教师作为教育公平促进者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有待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如下。首先,鉴于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存在客观差异,政府要从资源配置入手,深化改革。政府要增加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完善相关制度,并向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倾斜。其次,进一步拓宽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面,并努力提升普惠性幼儿园的质量水平。再次,在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有意识地提高其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鼓励教师成为教育公平的践行者,促使教育公平能真正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后,鉴于我国当前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相关研究宏观层面多于微观层面,〔22〕我们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微观层面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对教育公平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3):21-24.
〔2〕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9-48.
〔3〕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4.
〔4〕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1-6.
〔5〕邓银城.论教师在教育公平中的多重角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7,(7):65-67.
〔6〕张华东,白键.教育公平的教师视角〔J〕.教育探索,2003,(7):103-105.
〔7〕王青.教师期望与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5,(7):25-27.
〔8〕赵明仁.在提高教师素质中推进教育公平:“中国教师发展论坛(2007)”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7,(12):71-72.
〔9〕王艳玲.教育公平与教师责任:《科尔曼报告》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4):3-9.
〔10〕杨云兰.教育公平视野中农村教师工资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48-51.
〔11〕贺陆军.教师收入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J〕.教育与职业,2011,(13):87.
〔12〕计宇,宫长海.教师职后教育公平情况调查研究:以吉林地区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47-149.
〔13〕何舒颖.教育公平视域下的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审视〔J〕.继续教育研究,2013,(6):46-48.
〔14〕RAPP S.New wine in old bottles:A critique of Sweden’s new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 for head teachers〔J〕.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2012,(32):159-181.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 第三篇
随着人们基本需求的满足,教育问题成为如今生活的一大需求重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幼儿教育学前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重点探讨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幼儿园学前教育可以说是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的重要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在最佳的教育时间得到培养。如今幼儿园不仅仅具有照看小孩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还衍生出提前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职业功能,并运用心理学发掘孩子的智力潜能。然而,我国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较严重,许多幼儿园学前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本文重点论述此类现象,并结合幼儿学前教育需求及社会形势,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以参考的建议。
1.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性的体现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过早灌输小学教育理念。在许多家长心中,“不能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成了衡量孩子成长的标准,而许多幼儿园也抓住家长的心理,以教学代替教育,将知识传授代替智力开发,使得幼儿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过早地进行小学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违背幼儿学前教育的宗旨。
(2)忽视孩子身心健康。许多幼儿园由于只看重孩子的成绩结果,将每周的课程都安排得十分紧张,理论课更是琳琅满目,其幼儿园根本功能已经丧失。对幼儿的心理教育、智力开发、身体锻炼等方面的无视,使得幼儿学前教育失去该有的效果及目标,幼儿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无味,难免产生身心压抑。
(3)填鸭式教学。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经常会要求幼儿要背诵古诗词,掌握运算方式、认字写字等,完全忽视幼儿阶段探索知识能力的开发,使得幼儿失去探索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失去应用的兴趣,只是将其看做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日积月累会产生厌学心理,从而适得其反。
(4)对幼儿评价标准较单一。许多幼儿园对幼儿在园的表现评价较为单一,只是评价幼儿硬性作业的合格与否,没有相应多元化的评价,忽视幼儿全面发展,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5)融入小学纪律管理制度。在幼儿园学前教育过程中,许多幼儿被要求坐有坐样、站有站样,不能随意乱跑,一言一行都要在老师的视线之中。这样的管理模式,幼儿天真烂漫的性格完全被无情地压抑,容易使得孩子失去活泼的性格,影响孩子的活力。
2.新时期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发展策略
(1)善于转换思维对幼儿进行教育。将传统的一对多的教育思维转化为多对一的教育思维,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比如给幼儿讲文明礼貌内容时,我会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有人随意乱丢垃圾,你们会怎么做?有的孩子说:“我会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有的孩子说:“我会等他走后捡起来。”有的孩子们说:“我会报警。”听到学生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答案,我对孩子说:“希望你们永远都要保持这种想法,还大自然一个绿色的环境,一起做大自然的保护者。”孩子们都认真点头。通过这样的转换思维,学生充当情景角色,深入其中,探索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计划生育的顺利实施,使得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父母视孩子为掌中珠,加倍呵护。这种照顾方式使得许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他人想法,我行我素。幼儿园学前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想法,让其学会尊重他人。例如定期制作山区孩子生活疾苦的视频,让孩子自觉发现生活上的不当之处,学会改变,做到与他人和睦相处,并为山区小朋友邮寄礼品,互相做朋友。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与其他孩子分享与交流,愉快地和睦相处。
(3)加大教育部门对幼儿园指导、监督、管理的力度。幼儿学前教育除了幼儿园与家长的努力支持外,也离不开教育部门的相关扶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育部门应对当前幼儿园教育不得当的行为进行相关管理与指导,使其走上正常教育管理行列。而且教育部门要检查各幼儿园师资情况,抽查教师教学水平及心理素质状况,对学前教育不适合的地方进行相关意见指导,调整幼儿园对幼儿学习的评价标准,避免出现小学化倾向现象,对不达标准的幼儿园进行相关的处罚措施,情况严重者责以停业通告。教育部门通过对幼儿园的明察暗访,使得幼儿园加强自身,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及时弥补,为幼儿学前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对幼儿的学前教育不应该走入一种误区,不要认为越早越好、学得越多越好,也不要有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思想,必须根据幼儿发展状况,因材施教,以挖掘幼儿学习潜能。
幼儿教育毕业论文 第四篇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许多父母在选择幼儿园时综合考虑,多方打听,并不仅仅为教师是否温柔有耐心,学校的设施条件好与不好,而是对教育理念的一种探寻与认可。而对孩子的学前教育的施行,更是有先见的父母尤为关注的。
学前教育的最大意义不是为点滴知识的提前打底,而是让孩子在入学前和学校老师间培养起良好的默契,同时养成一些基本的习惯。
带过孩子的家长会知道,孩子的言行会模仿身边最亲近的人,而家长的反应力,往往直观地影响孩子的反应力,这当中的纽带,就是互动关系。在孤单中成长,往往沉默寡言,而父母环绕家庭温馨的孩子,却外向开朗,这便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例证。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性格习惯是基于成长慢慢形成的,幼儿园的教育往往无差别。其实不然,事物的形态取决于初始之时,学前教育中的综合互动便是影响最大的时期。若教师一味地对孩子的渴求視若无睹,等于告诉他,教师是我畏惧的对象,但并不是我可以求助信任的人。而当教师对孩子的管束拿捏不好度时,会出现孩子太过散漫任性,或者畏惧高压畏缩不前的两极分化状态。故而教师需要体察孩子的内心所求,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很多家长喜欢小班教学,正是因为小班教学能使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在管控所有孩子的基础上,能与其有更好的互动。而这一阶段的引导性方向,就在于通过使孩子在幼儿园同老师和同学共同玩耍间,塑造其活泼阳光的性格,并能适应这样的生活,从而避免其进入义务教育时,因为不适应固定的教学范式,无法集中精力,无法顺利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知识的吸收学习中,而出现在起跑线上落后于人的状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亚裔家长特别是以中韩两国为代表,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吝惜成本。很难看出不上幼儿园和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的差别,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教育上投入的差别,必将映射在孩子的成绩和长远发展上。但不少孩子在家时,对父母的依赖性致使他们对独立性成长方面有欠缺,比如独自吃饭和适应每天有意识教学。举例说明,大多数孩子在三至六岁,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礼貌方面就已能达到基本水平。但是正如单项频道只对固定人群开放,只有家人或邻居能理解他们日常的表达。而进入幼儿园,便是给他们一个提前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自我意识明白该如何同别人交流,如何让自己的想法获得普遍性理解。曾看到过一项数据显示,人在一节40分钟课程中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普遍为20分钟。而孩子则更低,但经过幼儿园教育,他们能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从前延长许久。而一些诸如饭前洗手、排队、端坐听课、礼仪礼貌和安全教育等基本习惯的养成,对于许多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辈抚养的家长来说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曾经看到一个因教育上电视节目的家庭,父母的学历中等,对于孩子的教育便异常抓紧,相对于同龄人,这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能认识上千字,并开始学习基础数学。但上幼儿园之时,老师却发现这个被格外留意的孩子,比班上所有学生都沉默,甚至于想要尽力隐藏自己的存在,唯恐犯一点错。细究之后才知,原来父亲为了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每天为其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做不到便罚跪抄写,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需要规则来约束孩子,尤其是正在活泼无所畏惧的年龄。可是斥责稍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也许从此有了阴影。从前带学生出去郊游时,小孩子好奇心大发,喝着饮料又想扔了买奶茶,吃着盒饭嫌味道差,抬手便扔了闹着买烤串。一旁跟同的家长十分不满,教育自己儿子道:妈妈每天不也是吃这样的盒饭吗。我心里长了教训,再一次组织出游时,便同所带的孩子约法三章,每个人离开视线之内必须先告诉老师,每个人有在我这里25元的零钱预算,由自己问价格做打算,每个人余下的钱发还自己。一天下来,他们果然不再出现胡乱浪费的状况。这里面我总结出的最重要的经验,便是规则和尝试。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尝试,尽可能给他们一些尝试的机会,我们可以做教导者和鼓励者,但不应当做包办者和标准答案限定者。不应当一再跟在他们后面,不论对错,放马由疆随其意愿去,最后做着老妈子的角色。而是应当有意识地做前瞻性的引导,在他们可能出界前,让他们明白对错和不能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范围之内,做错了也没关系,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擅露喜欢厌恶。同时,不要太过主动性地解决一些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玩具拆解复原,当他们问问题时,可以引导告诉,但不应限制他们应怎么做,或者直接代劳了。要知道,生活是多面的,像折纸一般,拊掌便是另一种方法,并不是试卷一样平面,一道题只有一个答案方法。于我们而言,引导和尝试,才是助力他们发展学习的直接法门。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