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型幼儿教师发展实践论文

文章 2019-07-01 18:10:42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

幼儿教师在反思型实践中逐渐获得个人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型实践有三种方法:行动研究、记录日志和撰写学习故事。通过反思型实践,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最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关键词:

反思型实践;行动研究;记录日志;叙事性评价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全面二孩儿”政策的放开,幼儿园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必定会在今后的几年内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性也必将成为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硬性条件。《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执行教育计划的过程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1]由此可见,《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再只是消极地执行教育文件中颁发的课程大纲,而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幼儿园的课程开发,用多种组织形式为每一位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活动。幼儿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定位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不是任意一个“会带孩子的人”都能取代其位置的工作,幼儿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应仅限于“哄孩子”或者做一名“保育员”,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应是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不追求自身知识、能力、态度的专业化发展,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为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专业标准》,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专业标准》反映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该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要不断汲取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此外,幼儿教育承载着社会大众对孩子、对家庭乃至对国家未来的期望,由于教师“传道授业”的职责,这些期望又皆转嫁到教师身上。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随着他们对教育期望的提高而提高。近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也增加了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期望,这种期望自然又转嫁到幼儿教师的身上,这些都直接反映为对幼儿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发展自己专业的意识和要求,并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期望。

二、反思型实践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反思型实践的内涵

所谓反思型实践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中所采取的行动,它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观、对教育问题的假设以及教学与学习理论。因此,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反思型实践可以定义为“思考你怎样教学,并根据这些思考精炼你的教学实践”[2],它具体包括两种含义。1.作为一个循环的反思型实践反思型实践是一个不断循环、首尾相接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及结果的有效监视、控制和反思。它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2)深入分析、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3)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观念、态度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4)确定需要调整或改变的内容,并尽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变;(5)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这些改变会对幼儿和成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3](P381)2.作为一种技能的反思型实践首先,反思在过程上是持续性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变化都会使接下来的过程成为一个全新的过程。如此,反思者对于整个反思过程的把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实践过程中的变化,需要知道何时该“停下来思考”,然后再对下一过程进行改变。其次,反思型实践在能力上要求反思者在进行反思时能够兼有主客观态度。不仅可以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工作,还能以他人视角来观察工作,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进行反思以及开展下一步的实践。再次,反思型实践考虑的不只是自己要实施的教学实践,实践活动内在的价值观以及实施的假设和前提都需要考虑在内。最后,进行反思的意图在于指导实践、改变实践,只反思而不把反思的成果运用于实践中是毫无意义的。

(二)反思型实践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教师来说,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4]。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没有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5]。教师的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观念以及教育过程的认知、监控和调节[6]。反思可以增强幼儿教师的理性自主,促使幼儿教师对教育实践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和自我意识,使幼儿教师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与专业发展当中。在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可以通过密集式的培训达到,唯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日积月累的成果,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积累而成的经验性知识,有了充分的经验性知识就表示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有了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是透过教育现象看到教育本质的通道,也是实践升华为理论的必由之路。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中,需要实践性知识不断积累,需要反思能力不断提高,需要在幼儿的复杂性中寻求幼儿教育的普遍性规律,经过此过程,幼儿教师才可能逐渐成长为能反思、常反思的专家型教师。由此看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型实践是幼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循环的角度上来说,反思型实践使得教学实践不断趋于适合本园、本班幼儿的学习,从而开发出切合幼儿园实际的园本课程;从技能的角度上来说,幼儿教师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其获得极大的专业进步,也使其逐步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甚至能够使其成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三、反思型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于教师应当如何实施反思型教育实践,研究者们提供了大量的实施途径,归纳起来,这些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强调外部环境对教师反思过程的引导和控制;另一类则强调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把反思和日常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一)通过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型实践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实际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7]。行动研究模式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8]。在此模式下,“计划”是第一个环节。教师应当通过实地观察或查阅资料,以大量事实和客观研究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反思并总结自己或他人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看前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看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假设,并据此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行动”即实施第一环节的计划。实施计划时必须要灵活,不能一味地完全按照计划执行,应当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及时处理并分析各种信息的反馈,根据行动中出现的计划外的变化及时对已制定的计划做出调整,以使其更加符合研究的实际需要。在整个的过程中,先前制定的计划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变动之中。“观察”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工具、方法对整个行动中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细节、事件的背景以及事件中相关人物的特点进行实时实地的考察及记录。由于教学实践中存在多种事先无法确定或者预测的影响因素,教师也无法全部控制这些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使自己的观察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如拍照、录像、观察笔记等。没有观察这一环节,反思、调整计划以及确定下一步该如何进行都无从谈起。“反思”即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做出总结和评价,它兼有两项作用———既是首个周期的结束,也是开启下一周期的必经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描述客观事实、分析评价解释、撰写研究报告。按照以上四个步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行动研究法模式。教师一旦熟练掌握了这种模式,其教学实践也就成为了反思型教学。

(二)通过记录日志进行反思型实践

反思日志是教育者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回顾、总结与分析,应该覆盖整个教育活动的所有主要方面,它应当包含活动过程中的人、时、地、事,可以有自己当时的切身感受,也可以深入分析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找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甚至可以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入探讨,这些是反思者每次记录反思日志时都要涉及的方面。[3](P381)教师要养成撰写反思日志的良好习惯,并将这一习惯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这不单可以帮助教师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提炼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从而使自己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反思型教师,而且,这一习惯也能培养教师敏锐的反思意识。此外,记录反思日志能促使教师不断地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学习,寻求改善教学实践的方法。为解决问题,教师会自觉与同事交流探讨或者主动从书籍文献中查找相关理论或案例来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这会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日志中提出的问题也会引导教师去挖掘和思考教学行为中隐藏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学习这些理念;由于反思的出发点在于解决实践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改善和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三)通过学习故事进行反思型实践

学习故事是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在2004年提出的,也叫叙事性评价。学习故事目前对新西兰、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在中小学的教育评价中也被广泛运用。学习故事在实际应用中既可以用来评价儿童,也可以将它作为研究者的一种研究方法。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在客观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学习故事能够持续地反映儿童发展的真实画面,这样就方便了研究者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学习故事特别强调情景、地点以及相关人员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关注的是儿童能“做什么”以及儿童能发展到什么水平。教师或研究者在写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或者在阅读别人写的学习故事时能够明确知晓幼儿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的长处和兴趣[9]。教师或者研究者在利用学习故事观察和评价儿童时,对象通常都是一个儿童而非多个儿童。严格来说,学习故事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过程,分别是描述、记录、讨论、决定。但目前,我们在撰写学习故事时通常采用的格式是:第一,观察(发生了什么):主要对儿童自发的游戏、学习活动和探究过程进行观察与记录。记录要尽量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因素,要对其行为、语言、细节和互动进行详细记录。第二,评价(学习了什么):分析和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如分析儿童此时的发展水平,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与同伴或与教师间的互动情况,学习兴趣,等等。第三,下一步(下一步该怎么做):根据上一步对幼儿的评价,做出对幼儿下一步的指导计划。如教师如何发展幼儿的能力、兴趣,以及如何通过家园合作来促进幼儿的发展等等。在学习故事中,“评价”和“下一步”这两部分中无不体现着教师在评价儿童过程中的反思行为,教师必须要回顾幼儿的整个游戏或学习过程,并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或者通过查阅一定的书籍资料才能准确判定儿童的发展水平或知道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到的概念知识等;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和教育经验,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才能正确指导儿童的下一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学习故事来评价儿童,无疑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准确地对幼儿进行评价,还要了解儿童的实际情况,发现每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此最近发展区设计下一步该怎样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并勤于观察儿童,在日常活动中能够抓住每一次与幼儿相处的机会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那些幼儿正在学习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镜头,并迅速在头脑中反应出儿童的这种学习能够达到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某些指标,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活动,给儿童发展提供适宜的帮助。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反思型实践更适合幼儿教师操作,因为这种实践正是源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本身,一切都源自于教师与幼儿相处的一日生活之中,所以,更能够获得幼儿教师的关注,运用起来他们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同时,教师在反思时必然会自觉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和解释自己的实践,遇到自己解释不了的问题,必然会通过交流或者主动学习去寻求解决办法,在反思中增加了思考,提升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在改善教育实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使自己向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逐渐转变。

四、结语

反思型教师是当前国际上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向,教师要完成从新手到专家能手的成长与蜕变必然要在成长中不断地反思及改进。当前,我国教师的终身化发展呼吁反思型教师的快速成长,《专业标准》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各项标准及基本要求。政府为教师教育安排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各地幼儿园也在开展教研活动和各种实践研究,并将反思理念融于开展的研究当中,希望幼儿教师在参与培训的同时,能够主动探究、自我反思,逐步成长为反思型教师,从而使幼儿园教育能够更加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早期教育(教师版),2001,(09):1-2.

[3]霍力岩,孙冬梅.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宋祖荣,王青.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22):66-67.

[5]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3-39.

[6]江洪玲.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化发展[D].苏州:苏州大学,2007.

[7]茹荣芳,何俊华.反思: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08,(19):218.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周欣,黄瑾,华爱华,等.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观察和评价———学习故事评价方法的应用[J].幼儿教育,2012,(19):11-14.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