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契机论文
关键词:网络社会;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
摘要:作为网络主体之一,中小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的网络交往也呈现出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超时空性、多极主体性等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促进了他们的主体性的发展。网络社会对中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其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促进上。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当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弘扬中小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也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网络逐渐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社会宣告到来。网络社会以其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份子,积极地加入到网络中来,迎来了其主体性发展的新契机。
一、网络社会下中小学生的新角色——网络主体
网络主体又称网络人,由一系列行为主体构成,包括网络的开发者,网络信息的制作、发布、传播者,网站的建设者、维护者、管理者,利用网络进行商务、学习、娱乐、休闲、聊天、游戏等活动的行为主体[1]。“网络主体基于网络而联为一体,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互动,他们按照网络生活的样式生存,并且逐步形成了与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人格。”[2]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中来,是网络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为网络主体之一的中小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
与以往被动接受信息截然不同的是: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担任主角。中小学生接受新科技的速度比成人快。他们与网络科技一起诞生,一起同化,他们已经视网络为他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而成人必须经历截然不同的较为困难的学习过程,才能够适应电脑。由于成人的生活已有既定模式,他们必须改变早已建立的思考模式,然后才能学习与适应新科技。在网络世界中,成人失去主控权,孩子进入权力中心,优势地位不断突显。中小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优势地位为自己赢得了主体性发展的筹码。
(二)网络主体交往的新特征及其对中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用
在网络社会下,网络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新特征,这些特征唤醒了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中小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发展。
1.平等性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着充分的言论自由。只要你会敲击键盘,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社会地位、收入、专业、出身、种族等差异都可以忽略不计,每个人都有机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每一个中小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及充分展示自己。
2.开放性
“网络主体不必听从于任何权威的命令,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网络社会给人们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轻松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成了网络交往中最突出的表现。”[3]由于没有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中小学生只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发表白己的意见和观点。在这里,没有权威的限制,没有等级的悬殊,可以将信息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真正体现了网络的开放性。网络还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打破了传统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实现了一种全方位的直接信息交流,从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个性自由空间。
3.交互性
网络具有强大的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功能。电子邮件、qq聊天等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和普遍。在网络空间中,网络主体之间存在着广泛、普遍的互动性。网络文化的核心就是互动。网络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方式。人们不仅能接受信息,还能传送信息、交互信息。互联网作为一种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交流方式,真正实现了双向、全方位的交流。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不仅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自己的作品,可以与老师、同学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不断提升。
4.虚拟性
网络社会的主体是以虚拟身份出现的。网络主体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隐藏在屏幕的背后,人们无法确定其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身份、地位等。网络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符号交往。网络交往只有一个网名标志某人的存在,只有对方打出来的文字让你去想像。在网络社会,人们结成了一种虚拟的共同体,在一个虚拟的社区中共同交往。中小学生在网络上的身份是自我建构的,行为完全受自己控制。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可能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这也使得其个性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
5.超时空性
网络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际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任何有共同兴趣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结合在一起。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关系主要以信息为中介,信息是公开的、共享的,信息交流与交往没有时空的限制。中小学生可以与老师、同学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随时随地地交流,其社会活动空间和交往领域都变得前所未有的宽广。
6.多极主体性
“网络社会的交往还具有多极主体性,个体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的占有,在这种自由交往中表现出互为主体的状态,网络交往是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交往的方式也由单向度向交互性、非中心化转变。”[4]每一个中小学生都是网络交往的主体,与其他主体平等交流。这更是对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直接促进。
二、网络社会对中小学生主体性促进的具体表现
张天宝认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性最本质、最主要的特征。中小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创造性包含对外在事物的超越和对自身的超越[5]。在网络社会中,作为网络主体的中小学生的主体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选择性
1.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与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以教师或教材、参考书为信息源相比,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与教师共享各种信息知识资源。中小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样的,是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是快速与即时的。这就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2.中小学生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很便捷
网络将信息转变为数字形式,这就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中小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些浏览工具以及重要资源的线索,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入各种各样的网站,选择相应的内容。中小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在网络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满足。
3.网络教育使中小学生对教育拥有了再选择的权利
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仍然享有各种教育选择的权力,而学生则享有对此进行再选择的权力。网络教育把最终的决定权交到了学生手中。“中小学生借助键盘和鼠标就可以轻松地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及上课的时间和地点,甚至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教师。”[6]网络教育的超时空性使得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任何想学的东西。因此,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中小学生的选择权所施展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自主性
1.丰富、自由的选择是中小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前提
学生不再被单一的信息源牵着鼻予走,他们可以便捷地从网络上丰富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要而且符合他们学习基础、智能发展水平的材料,这就使中小学生按照他们各自的情况来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成为可能;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学习计划,以使自己有更多的收获,更好的发展。中小学生因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网络社会为中小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供了条件
中小学生在班级中扮演的角色正在改变。过去教师是权威,由教师决定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在网络社会,中小学生则拥有自己的优势,成为了自己学习不折不扣的主导者。中小学生独有的敏锐性使他们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相对容易,他们掌握了属于自己的信息权力,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由于他们更娴熟于使用电脑,教师也会向他们寻求与电脑相关的咨询与协助。与教师共享各种网络信息知识资源,使得中小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成为可能。有了网络,中小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时间,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时空范围内求得最大的学习效率。中小学生的学习也可以不再受课时和教学进度的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确定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方便安排各学科学习的时间。
(三)能动性
1.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在网络中,只有主动的“参与者”,没有了过去意义上的“接受者”。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外界的依赖,缺乏独立自主的欲望。网络的交互性使此种情况得到改变。学习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中小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今日的中小学生已渐渐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并摆脱昔日被动观看者的角色。
2.网络社会下的中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热情
“对学生来说,对世界的认识归根结底是依靠探索。通过探索得来的收获才会变成个人的精神财富,学生要能做探索未知世界的主体,充分发挥积极探索自然界和社会的功能。”[7]网络上丰富的信息使中小学生对世界的了解不再局限于老—辈通过电视所知的点滴,网络交往加速了他们的社会化。互动式的个人与个人间的沟通,激发了中小学生探究调查的热情。网络的互动性要求网络主体时刻保持敏感性,以便及时作出反应。网络这一新兴的空间带来许多未知的问题,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利用网络解决问题则强化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比上一代更加积极地探索着世界。
3.中小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
在网络社会中,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在互动中自主建构的。中小学生是积极的信息寻求者,而非以往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网络教育使得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自己控制学习的进度和方向,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他们愿意在学习中投入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他们能够自己控制学习的方向、进度和方法,学习的动机和效率会明显增强,而且会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8]他们自身在其建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四)创造性
1.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思维的创造性
网络世界是一个可以使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它可以让人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去想象、创设一个本来没有的世界。“开放性、多元性的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使人的思维得以激活,从中演化出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对一切新事物、新观念的开放,也促使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创造来不断更新自我的思维结构,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思维模式。非线性的特征促使人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发展,使人的思维建立在多种支点之上,从中孕育创造性思维和活动能力。”[9]
2.网络社会赋予中小学生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网络用户与大众媒介的受众不同,大众媒介的受众只接受信息,并不发出信息,而互动则是网络文化的核心,交互性是网络主体交往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上,创造和传播自己的信息、相互交流等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小学生投身于网络中,创造属于网络的文化,并为这一文化所同化。电脑化和网络化背景下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一种交互性。这种学习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享受有限的自由的状况,中小学生进入了自由创造和参与的领域。
3.创造性是网络教育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在网络教育中,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中心,教师则主要承担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创造的任务。学习不再只是对已有知识的接受和同化,而主要是对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重新创造。网络时代的学习不会局限于吸收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探索、如何学习。这对中小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礼富.自律:网络主体的伦理美德[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汪尊鑫.论网络主体的道德建设[j].网络财富,2008(9).
[3]李长虹.交往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主体的伦理倾向[j].理论学刊,2005(8).
[4][6][9]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6.260-261.274-275.
[5]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29.
[7]丁建志.主体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9.
[8]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1).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