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导游词
隆区属重庆市辖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东经107°14'~108°05',北纬29°02'~29°40',地处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娄山峡谷地带。境内有 "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芙蓉洞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生三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重庆武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重庆武隆导游词篇1
武隆县地处重庆东南部乌江下游,东连彭水,西邻涪陵、南川,北接丰都,南界贵州道真。武隆地貌奇特,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又有意义独具的人文景观。武隆经济较贫困且多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虽然县辖区内蕴藏丰富的铝土矿资源,但当地政府为保证乌江环境和生态,依然放弃开发沿乌江的铝土矿资源保证环保。现武隆将主要产业投注于旅游与现代农业,民生经济较数年前有较大改善,现为渝东南地区成长最快的一个县。
武隆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芙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隆岩溶地质公园(含仙女山、天生三桥地质公园园区和芙蓉洞、芙蓉江地质公园园区)、千里乌江画廊、龙水峡地缝、黄泊渡、白马山;武隆南方喀斯特地形正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人文景观主要有唐代长孙无忌墓、李进士故里大型摩崖石刻、西汉时代的汉墓群、贺龙将军戌守屯兵的贵址、经国亭等。
武隆县四季皆宜旅游。武隆县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8℃,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最高41.7℃,无霜期240天至285天。年降水量1000~1200㎜。
武隆设治,始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据《寰宇记》载:“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一统志》载:今核桃乡内,一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与广西省一县同名,故改“龙”为“隆”,寓兴旺发达之意,更名武隆县,相沿至今。
重庆武隆导游词篇2
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云贵高原大娄山褶皱带与武陵山系的分交地区,位于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之间,东西长82.7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2901.3平方公进里,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以山地为主,也有丘陵、高地,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现辖46个乡镇,共人口有39.8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99年财政收入元。武隆县辖10镇乡,分为巷羊片区、土坎片区、白马片区、长坝片区、鸭江片区、平桥片区,江口片区、桐梓片区、火炉片区等9个片区。
武隆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9°C,全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县境内有主要乔木、灌木147种,珍稀树种有银杉、水杉、珙桐等。主要野生动物181种,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珍稀禽兽有虎、云豹、金钱豹、金猫、大灵猫、小熊猫、黔金丝猴、蜂猴、猕猴、毛冠鹿、羚羊、长尾雉、银雉、白腹锦鸡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有铁矿、铝土矿、煤矿、硫铁矿、大理石等。过去,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武隆的经济十分落后,工业不发达,只有规模较小的采掘、纺织及一些加工工业。
农业主要以生产玉米、小麦、水稻、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贮麻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改善了交通、通信状况,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了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桥、黄柏渡江漂流、芙蓉江过江速滑等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带动了武隆经济的发展。今天的武隆,已甩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正成为千里乌江上的一座明珠之城。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