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研究论文

文章 2019-07-01 13:30:08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创业型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起点,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经验是创业型大学的思维导向,政产学合作的制度创新是创业型大学的运行保障,建立和完善符合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制度与政策体系则有助于推动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

一、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概念

从世界各国的大学改革实践看,很多大学将变革和创新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并培植于师生员工心中,并在各项工作实践中予以体现。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构建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一是组织变革的视角。伯顿?克拉克通过分析20世纪末英格兰的沃里克大学、苏格兰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芬兰的纽恩苏大学、瑞典的恰尔莫斯技术大学等的发展总结出了“创业型大学”的关键要素: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呈现了大学依托组织转型促进大学自身发展以及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图景。二是职能变革的视角。埃兹科维茨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创业学术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大学将教学和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一种新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其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大学一企业一政府”合作互动的三螺旋结构使创业精神成为创业型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和全新的教育模式,这就是创业教育。我国高等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其本质是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将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与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建立必然联系。这是一个误区。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都是大学生走向未来职场的基础要素。但是,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往往能够通过规模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促进更多自主创业者的成长。2010年,教育部召开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解析了“创新”、“创业”、“就业”三个概念,突出了“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创业”在就业中的深远意义,明确了我国创业教育的未来指向。当前,要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必须改善创业教育与环境。建立和完善符合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制度与政策体系是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同时,以此制度创新为契机,也有助于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创业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的内涵

1.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

教学型、研究型或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源于大学对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所作出的现实回应。教学型大学突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职能:研究型大学强调在教学基础之上开展科学研究,是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为目标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创业型大学利用它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走到了社会的中心。”与传统大学相比,强调企业家精神、注重教学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的做法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逐渐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在正在显露出来的创业型大学的范式当中,一套新的内外部力量正在形成大学的联系机制和支持系统工程.这些正改变着大学的教学、研究、服务的目标。”

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起点

创业型大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主题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全力营造企业家精神文化氛围。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涉及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在创业型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高校领导战略规划、树立创业教育是建设创业型大学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新理念。高校领导层把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认和新响应,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二,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指向。近年来,教育系统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高校全面开展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广大教师把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这充分表明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中的战略性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将创业教育作为帮助更多学生成长为创业型人才的现实途径。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价值选择更为开放包容,更加强调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培育积极的创业精神,形成全面的创新素质,成长为未来的创业主体。

3.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经验是创业型大学的关键所在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吸收和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改变大学将自己禁锢在象牙塔的传统想法。一是在人事政策方面把好入口关,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优化管理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创业主动性;二是通过整合学科、专业资源等举措,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术成果和学术资本转化,使学校具有类似股份公司的特点和运行模式,从而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三是搭建合作平台和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产业界走进来.促进学校与产业界的全面沟通协作,营造鼓励学术创新与创业发展相结合的文化氛围。 4.政产学合作的制度创新是创业型大学的运行保障

“创业型大学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与政府、产业界等机构构成创新三螺旋。”政府、大学、产业界都是创新的主体,建立共同合作、互相支持的制度体系,是创业型大学成功发展的机制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投资是首要的。大学积极投身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致力于服务社会,实现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并逐渐走上特色型发展之路。在充分了解国家、地区、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组织和多种合作方式来培育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政产学各项举措的有效衔接。从创业型大学的内部运作方面来看,“其显著的特征是给予面向国家利益的创业以较高的优先位置。”创业型大学的运行机制创新更强调以“创业精神”为大学使命和制度创新的基点,科学合理设计大学组织结构,建立政府、大学、产业界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平衡。推动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将新思想的创新转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创新。

三、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策略

1.培育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业型大学的文化氛围

创业型大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组织成员已习惯按照创业文化规范日常行为.调动师生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并持续地与政府、产业界开展合作研究,使教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创业型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学在组织内部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并与学术文化有机结合,包括学校自身与企业联合的创业行动、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师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适合创业型大学需要的价值观和实践观等。如:高校依托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在舆论导向和实践层面维度引导学生激发创业活力;以“立项”方式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一批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如创意文化活动进校园、创业文化节、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等: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自发组建创业类的学生社团,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创业网络。

2.加强创业教育模式。夯实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基础

创业教育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是以创业精神的培育为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依托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第一,围绕创业人才培养开展教学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强调创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其“定性”在应用,“定向”在行业,“定格”在实践,是实用性、行业性、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教育。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将逐渐成为创业型大学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不同学科的学生可混合学习,相互分享教学成果。

第二,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创业意识。与欧美等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㈣因此,重视创业类课程设计,积极培育创业类课程,对于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意义重大。课程体系应涵盖创业理论、创业能力、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心理、创业项目选择等内容的“创业学”、“创业政策与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创建”等课程。学校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引进业界教育师资,开设创业类课程,如体验性的创业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课程、通过组建团队模拟创业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导向明确。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通过专业对接产业、学校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科研对接生产、评估对接用人单位等途径,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建设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对教学和教育质量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有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3.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优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循环系统

创业型大学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需要通过组织的适度变革来促进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自主创业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第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积极发挥引领和决策作用。第二,依托校内各部门、各学院以及文化创意园、科技园、产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产学研基地,努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使其成为创业教育的实体和开展创业活动的实践平台。第三,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启迪学生的创业思维.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引导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创业型大学中,绝大部分教师来自行业第一线,具有出色的职业背景和坚实的专业功底,能够给予学生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学业辅导。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业绩考核、津贴待遇、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为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第五,做好创业课程与企业成功人士、校友代表等外部资源的融合工作,既有助于形成外部师资的长效流动机制,又有助于外部师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更适合学校创业教育的需要。高校从构建创业型大学的长远考虑,使决策者、研究者、教师、学生、校友和社会、企业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螺旋上升、具有质量反馈机制的创业循环系统。

4.拓展创业教育思路。形成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合力

创业型大学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通过和企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互动、政府部门的协作支持,呈现创业型大学的生机和活力。审视创业型大学改革与发展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既需要政府政策的指导、也需要产业界及社会各界的配合.更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和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制度合力。

一是立足校内。建立各种中间机构,促进学校与校外部门开展合作共建。例如:设立就业指导处,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服务社会。加强与政府、行业、社会等的联系与合作,大力促进“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努力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主动培养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运营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发挥产业孵化器的作用,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性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的作用,使董事会、校友会真正成为学校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及“指导办学、牵线搭桥、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托。

三是面向国际。创业型大学能够树立自己的品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内地和海外积极推广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从学校在国际方面的品牌影响力、构建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体系、给学生创造的多元文化学习机会、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推广,做到学校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紧密结合。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组织变革的战略选择。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创新,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高校基于创业教育系统建设创业型大学。并不断优化创业网络和创业循环系统,有助于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型大学的共同发展。

[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