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根源

文章 2019-07-01 12:20:42 1个回答   ()人看过

魏晋时期,谢灵运以其独特的视角,开创了整个诗坛清新明丽的风格,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量发掘自然美的文学家。

我国的山水诗萌芽于先秦两汉,孕育于魏晋南北朝,于唐宋走向成熟,攀越上艺术的顶峰。南北朝时期,山水自然成为中国文人抒情寄志的载体,山水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伴随着宴游诗、行旅诗的繁荣而勃然兴起。谢灵运是中国诗坛上创立山水诗的标志性人物,是以山水景物大量入诗的第一人。

一、中国山水诗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把自然作为独立的欣赏对象和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我国的山水诗也正是萌芽于先秦两汉,孕育于魏晋南北朝,于唐宋走向成熟,攀越上艺术的顶峰。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诗人都执著于自然声色之美的吟咏,共同为我国山水诗的最后产生和成熟铺平了道路。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山水诗正式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登上历史舞台。

山水诗之所以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并随之产生令人惊叹不已的井喷现象,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决定的。魏晋时代名教崩毁,伦理失序,中国文化史进入了士人投身自然、游乐山水的山水审美的自觉时代。

二、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385—433),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父亲谢瑍是东晋开国时的著名人物、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人马击败苻坚百万之众的谢玄之子。母亲刘氏,则是王献之的甥女。强烈的门第观念,出众的文学才华,以及偏激的鲜明个性,再加上无可选择的社会背景,这些都决定了天才诗人谢灵运的人生道路。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根源

谢灵运在中国诗坛上之所以能成为创立山水诗的标志性人物,首先在于他是以山水景物大量入诗的第一人。

(一)重振家风之希冀

早年的谢灵运有着强烈的门第优越感,家族辉煌显赫的影相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中。身为华贵高门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已经深化为谢灵运思想中重要的潜在因素,这一点在他的诗文之中频频表现出来。与此相联系的是谢灵运对自我独立精神的肯定,正是因为他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思想性格,使他在入宋以后虽然表面上也曾歌功颂德,与刘宋统治者虚与委蛇。但其内心深处却一直认为自己的精神更为高贵,所以从未真正尊重刘宋的统治者,这自然会引起当政者的反感与惩罚。其次在当时谢氏子弟中,谢灵运因为是谢玄的嫡亲孙子,在人才辈出的谢氏家族子弟中亦是佼佼者,不仅谢家的长辈对他寄予了一定的希望,即使他自己也是以重振家族风范为己任。谢灵运一生的现实选择甚至思想发展大都可以从他性格与思想中的这两方面得到解释。

(二)政治选择的失误

步入仕途的谢灵运因为受到其族叔谢混的影响,从而追随当时的豫州刺史刘毅多年。然而事实证明了谢灵运此次的选择是错误的,几年之后刘毅在与刘裕的的争斗中失败被杀。这时的谢灵运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转为投靠刘裕,他心中常常有志不得伸的苦闷。谢灵运之所以没有归隐而又转主而侍,是因为他没有放弃现实中的政治追求,没有放弃重振家族的希望,又开始在朝中寻求新的政治靠山:刘裕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然而这是谢灵运政治生涯中的又一次错误,决定了他一生必然不遇的政治命运。

(三)走向自然山水

山水自然在谢灵运出守永嘉后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基本上过的是接近自然的生活。这使他脱离了世俗社会中的许多束缚,在山水中徘徊思索,为自我的现实生存困境寻求合理的解释,试图在山水中消解自己对现实的无奈与焦虑,这对他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谢灵运的思想才真正走向了成熟。在这个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以致最后绝望的生命历程中,谢灵运表达失望的方式便是肆意遨游,纵情山水。然而自然山水常常以其幽美之姿、广蕴之理给他以美的享受与哲思的启迪。他寓目辄书,将个人在山水自然中所感受到的一切表现于诗中,形成充满奇致逸韵的山水佳作。

(四)知音不遇,精神孤单

“赏心”一词曾数次出现在谢灵运的山水诗文中,它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欣赏自然山水而从中抒情悟理,这一点体现了他的山水诗作的基本结构;另一种含义便是“赏心之友”。既可以理解自己的政治追求与志向抱负,能够与自我之精神相契合的友人。这两种含义尽管所指的对象不同,但都流露出了谢灵运渴求知音而不遇的无奈之情。

更多时候,优美的自然风景还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抚慰了诗人痛苦疲倦的身心。无论哪一时期,谢灵运在面对自然之时,心中常有难以排遣的精神孤单。

谢灵运寄情于山水,俯仰于山光水色之间,细察大自然的各种美景,用准确的语言去描绘自然山水,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的本性,因此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物象出自他的笔下,他写山便描尽山姿,写水便描尽水态,惟妙惟肖、顾盼生姿。其实谢灵运选择的是一种新的人生观,纵情山水间,游目骋怀,这时候,世俗的羁绊、生命的忧伤所带来的烦恼都被化解了,他看到了万事万物随心所欲地运转着,山水草木都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人同大自然的交流方式也摆脱了名教束缚下的拘谨而放任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要以除去世俗的隔阂为条件的,这时,人可以回归自然,放开世俗的劳累,于是自然山水成了名利之外的一块自由洁净的天地,也成了能让诗人动荡灵魂安心的家园。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