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评价论文
关于教学评价的论文并不少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美术教学评价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美术教学评价论文一:谈美术老师的课程评价
在美术教学的领域里,评价的作用很重要,《美术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美术课程评价,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一、评价与美术课程评价
现在“评价”的意思已经从原来的“比较”扩展到“反馈-矫正”,又到现在的“反思”。这说明评价是不断地发展进化的,评价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改进工作之中。
如今对评价的概念有着诸多版本,在此我们暂时把它的概念归属为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因此,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再说美术课程评价,它是对课程的某些方面或其总体的价值给予评定。具体到课程评价活动中,美术教学的课程评价对学生引导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在新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美术老师要注重少年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同时又使美术活动所必须的人格整体性、创造性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着眼于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评价要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评价目的,我们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表现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式。因此我们评价学生不应该过于看重他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强调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强调他们在课堂上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多元评价和美术教学
1.多元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顺利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潜能加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应该提供有益的反馈。同时,老师要求家长和社区对学生在课外的表现进行评价,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多元评价重视收集学生日常的表现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以及课堂学习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元评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体系构建不仅包括对课程、教材以及教具等各种构成因素的评价。
美术学科的教育评价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质量监控和导向,更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重激励、重发展、重创造。
2.多元评价对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术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因素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转变传统的错误评价观念
美术教学评价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敢转变观念,家长都以学生画得好坏来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所以就出现了评价的相对滞后。老师由于受到家长及社会的评价压力,对学生的美术评价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念。
观念一:(传统评价)大部分教师都认为美术评价就是评学生的习作优劣,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既打分或优、良、及格、不及格等,学生被评分数高的就开心一点,但不知自己的习作好在哪儿,被打及格的同学也不清楚习作差在哪儿。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了,特长发挥不出来,美术作业就流于形式了。如果教师把美术教学的形式转化为活动形式,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学习有激情,随着激情转化为成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给予学生鼓励,满足他们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以一种开放的、现代的艺术眼光去看待和品评。让学生能自信面对每一件事,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观念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每一幅习作,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造型准确等为标准来评判。这样就抑制了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同时传统评价也有形式单一的缺点,因为它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定反映方式。我们老师就是要把美术教育定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人类发展的首要任务来完成。为此,教师要科学地看待每一个同学的作业,不要按照“像与不像”或哪里的颜色没涂均匀等来评价。相反要用肯定、赞美、鼓励的语言来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了不起,每一幅作业都各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做法就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
观念三:(单一评价)老师在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评定时,只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即让老师出一个考试题目,学生画一张来交)的做法,是不好的。因为这样做不仅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要让学生不仅学到会画,更要学到会欣赏,分辨别,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基于上述的错误观念,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得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尤其重要,我们要让评价成为连接教师、学生、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使学生有兴趣学,学得好,学得久。真正让评价成为美术教育的坚实基石。
美术教学评价论文二:美术教学莫跟风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由原来单纯的技法灌输到人文涵养、情感体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转变,美术教学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观念、新方法。但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笔者仅就个人实践中的几点看法与认识加以整理,以与各位同行探讨。
关于多媒体使用。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极大地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声光电的魅力效果使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横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能得到很大的增强。但是,多媒体也好,网络化也好,它只是美术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与否完全取决于应用的必要性。
如美术技法课就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试想:美术课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一幅画固然有说不尽的美妙之处,如果不亲自动手,这个过程对学生永远是个谜,永远不能了解艺术的真谛。如果不加以示范,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墨的干湿浓淡以及水、墨、色在宣纸上的神奇效果?
如果没有这样的示范,怎能感受美术的魅力?而这样的过程用传统的示范方法就可以达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反而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的运用就完全没有必要。
现在的许多美术课,许多老师的课件越来越复杂,已经非专业老师难以完成。有的老师为了方便,课件流水化,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了,这样的美术课堂是把“以教师为中心”变成“电脑+教师为中心”,公开课的泛滥化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关于学科整合问题。当教科书不再是美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教师们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体现所谓美术学科与外部资源的整合。
为了整合所谓课程资源,贪大求全,什么都搞综合,什么都要人文,什么都要合作,什么都要表演,什么都要排场;为了过多追求感官上的新奇刺激而忽视美术学科技能的提高;像有的美术课那样,“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双基”被弱化削减尽失。
我们之所以要摈弃“学科本位”、“技法至上”的陈旧观念,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其本意就是针对过去我们的美术教学长期滞于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技巧的教育弊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否则,我们就从一个弊端走向另一个弊端。
当然,课外资源的引入还需要教师具备发现的眼光,需要教师如何去有效地把这些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资源是否引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构成对学生适度的有效刺激,(美术教学论文 )都需要我们去合理评价、合理利用。
过度的学科本位是错误的,但没有学科特征的教学也是不对的,学科之间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有使用的必要,否则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出现了种种偏颇。
关于课堂气氛问题。近几年,各种各样的优质课、示范课频频亮相,在很多美术公开课的课堂上,美术教师很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教室里,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独具匠心,还造价不菲。学生数特少(20个人左右)、素质极高,高度配合老师,典型的小班化、精英化教学,展现给听课者的是理想化的课堂。缺少老师的常规组织教学,没有日常教学中的随机生成,见不到辅导学生的镜头,有的是一应俱全的道具展示与精彩表演。
课堂上学生气氛活跃,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那么的精妙,课堂上很多学生走动频繁、互动强烈,如集市一般热闹,而在热闹的课堂过后,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知识就不得而知了。
但这样的美术课堂必须是在美术教师有力得体的控制之下,而且课堂的活跃必须有“度”的控制。新课标的理念和表述非常准确,那就是“美术课堂应该是秩序良好,气氛活跃。”而这样的活跃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必须建立秩序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再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空谈。
关于课堂讨论问题。不少教师一上公开课或示范课,就将几张课桌拉成一堆,让学生分堆而坐,说是好“合作学习”,更有甚者,每到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都能见到这样的情节:教师提出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很快地就让学生加以回答,而答案那么的简单。“合作”与“讨论”一度成为时髦的词汇,仿佛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学习与讨论的环节就是落后,反之就是新理念。
而实际上,合作重要的是效果,难道非要排成方阵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吗?同桌之间,前后同学之间,转一转身就可以做到了的,何必非要把桌椅搬来搬去,劳神费力呢?讨论环节的设置更是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教材的自身特点设计,需要独立完成的教学环节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合作,这时候就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的能力,而所谓“合作”环节的设置就成了完全没有必要的浪费。
比如复杂的设计和制作课,学生自身难以在课堂上完成,就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而需要检验学生个性化创造能力的就不能采取所谓的“合作”形式。
讨论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突破难点,解决重点,如果教师提出的是一个简单过渡性的问题,而让学生去开展所谓的讨论就完全没有必要,更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如有的老师刚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还没有完全得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急于让学生回答,得出的答案是教师事先准备的答案,学生只是一个“传声筒”,这样的讨论环节的设置更是毫无必要。
课程改革是必须的,但我们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切莫跟风,要因地制宜、结合校情、班情、生情,创造性地开展美术教学工作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