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
文章在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思考。
高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和科学的教育事业,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对生命、社会和世界的审美体验和感知能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诸多条件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大学生对舞蹈艺术和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本文结合徐州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状况,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舞蹈艺术是以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综合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感的舞蹈形象,借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构成中的特殊形式,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以此引发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有利于强化受教育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对于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心灵培育和审美取向等都有较强的教化和塑造功能。舞蹈艺术教育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在教育形式上,舞蹈艺术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互动的愉悦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问题上,以舞蹈为媒介的教育形式要明显优越于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更能提高受教育者对事物的直接观感,使之更好地接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舞蹈艺术教育还具有“说理移植”功能,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进行生动而形象的移植与转化,促进道德内容的抽象灌输转化为人性美的形象化展示,从而利于有效唤醒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与生命认知,促进他们的心理意向明朗化,实现道德知行的有机统一。
第二,在教育效果上,从艺术实践上来看,舞蹈艺术教育是追求身心和谐、团队协作的教育形式。在这种强化密切协作的教育模式下,通过激发参与者的表现诉求,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动作协调能力与生命感知能力,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责任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对舞蹈作品的体悟和感知,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全面提升与发展自我。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原因探析
应用型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为扩大高等教育内涵,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而产生的,主要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知识、技能和职业的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本文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分析并总结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舞蹈课程和训练场所,舞蹈教育覆盖面不大。目前,舞蹈艺术教育仅限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来学习舞蹈作品,多为短期集训形式,没有固定成系统的舞蹈训练,校园普及的软硬件基础都不具备。突出表现在学校舞蹈艺术社团规模较小,只能覆盖到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虽然他们内心向往,但缺乏足够的组织容量,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学生,能接触并被纳入到舞蹈艺术社团的更少。据调查,徐州某高校在校学生中,有9%的学生喜欢不同种类的舞蹈艺术形式,其中,有5%的学生对舞蹈艺术非常感兴趣,希望接触并学习舞蹈。然而,该校大学生(不包括艺术学院音教系的艺术生)中,在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艺术或者曾有过舞蹈学习经历的学生仅占0.1%。虽然该高校已于2001年成立了校大学生舞蹈团,但是至今都没有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和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学校只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在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体育舞蹈形体课、健美操和舞蹈形体等5门相关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
2.舞蹈艺术的内容定位不够准确,形式单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度不高。目前,我国非艺术类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以舞蹈形体课、健美操课程为主,鲜有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更少有开设中国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多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选修体制又以任选课和限选课为基本方式,因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据调查,徐州某高校从未开设过舞蹈欣赏课程,其所开设的舞蹈课程都是体育舞蹈类和其他舞种(国标、瑜伽、肚皮舞等),更没有开设中国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缺乏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正确认知和准确定位。舞蹈艺术不仅是肢体动作的形象展示,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情感构造、抒发和情感体认的过程,是一种教育主体双方有效互动的艺术欣赏过程。因此,舞蹈艺术的教育应该与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建筑学等融合贯通,综合转化为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进而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拓展和延伸到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丰富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舞蹈艺术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活动组织过于独立,活动实施过于分散,活动效果不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思想上看,对舞蹈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知识教育”观念的限制,高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更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舞蹈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至今很多应用型高校还没有正式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修养的提升。
第二,从条件上看,缺乏有力的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当前,各应用型高校的现有资源很难满足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其现有的文艺团体普遍缺乏专业的舞蹈师资队伍和舞蹈设施。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仅有舞蹈教师1人,没有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和舞蹈训练器材。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等制度性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氛围的匮乏。
三、高校发展舞蹈艺术教育的措施选择
1.统一思想认识,加大舞蹈艺术教育宣传普及力度
要端正舞蹈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教育宣传力度,统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思想认知,促进师生同心协力、校社共建,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教育观,共同营造舞蹈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具体到高校自身,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舞蹈艺术的学习氛围,做到讲座与交流融合、活动与演出并举、比赛与学习同步,加强并支持新闻宣传报道,最大程度地激发理工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情和参与度。
2.构建“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教育驱动机制
21世纪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会被提升到与语文、数学、历史等核心课程同等的地位,不仅如此,舞蹈艺术课程将从单一的舞蹈教学演变成综合的艺术欣赏课程。为此,需要构建一种以学校管理为前提、以培育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艺术骨干为关键的“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一是学校领导思想重视。领导重视并给予制度保障是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二是充实舞蹈师资力量。挖掘高校内对舞蹈艺术感兴趣,并有较丰富的舞蹈活动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承担起舞蹈艺术教育的重任,发展舞蹈艺术教师队伍。三是注重骨干培养。在普及舞蹈艺术教育的同时,选拔并培养有一定舞蹈艺术特长的学生,对其进行素质拓展与能力开发,培育强劲的学生舞蹈力量。
3.在舞蹈艺术教育的实施上坚持“三步走”战略
根据徐州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三位一体”的长效驱动机制需要分阶段进行,不可一蹴而就,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请进来”战略。引进国家、省、市级高水平的各类舞蹈艺术团体来校演出,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讲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普及舞蹈艺术欣赏,将舞蹈艺术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第二,“深扎根”战略。一方面,鼓励专业的舞蹈教师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在校园内普及舞蹈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把舞蹈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在文科学院的全体学生当中,开设舞蹈形体基础必修课程,逐步推广为理科学院乃至全校的舞蹈形体必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舞蹈欣赏选修课,尤其是中国舞和民族民间舞的选修课。
第三,“走出去”战略。鼓励师生多与社会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舞蹈艺术审美教育”新格局。要加强舞蹈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教师外送学习和深造。此外,要将爱好舞蹈的学生与有基础的学生糅和在一起,加强日常训练,提高舞蹈队整体水平。积极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艺术特长,拓展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审美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科学出版社,1979.
[4]蒙雅森,杨珍妮.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