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构建中国式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声,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要]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构建中国式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声,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这更突出的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称城市务工的农民朋友的子女是“无根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既不熟悉自己的家乡,更不熟悉农村,他们不可能再像父辈一样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就回农村去,这些“无根的一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城市的过客,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城市中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衍生了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愤世嫉俗。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极易使“无根的一代”铤而走险。据调查:农民工子女频频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今天已经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第二代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有1%的人犯罪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远比这些“无根的一代”更难,更欠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无根的一代”,起码还有父母的关怀,能体会父母的亲情,但农村留守儿童连这最起码的情感都没有了,岂不更让人担心?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了,这种现象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偏差,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经常称王称霸,对她自己来说,她看不惯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变本加厉,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表现为极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够,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冲突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性行为。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辅助手段,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让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课外资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思想觉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真正实施,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爸爸)代理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当好校园妈妈(爸爸),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关心儿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去聆听家长的教诲,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社会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现实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给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坏的烙印.因此,社会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舆论宣传工具,报刊杂志网络以及各种文艺节目,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模范的推动作用。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必须治理好社会环境,有人提出应当将留守儿童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我认为是必要的;还应该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只有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一起行动起来,紧密配合,步调一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上好社会这堂大课,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一代新人。
总之,只有让所有的人,所有的机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把留守儿童教育好,为祖国的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减少犯罪,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留守儿童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让社会多一点关爱,而父母自身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他们的世界里多一点温暖,既然给了他们生命就也要给他们一方充满阳光的世界。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