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孟春的边塞诗

文章 2019-07-01 08:35:57 1个回答   ()人看过

何孟春是茶陵派的重要人物,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歌,一改茶陵派把诗歌当成单纯的怡情娱志的审美态度,为明代边塞诗的复兴起铺垫作用。

何孟春(1474 ―1536年),字子元,号燕泉,湖南郴州人。 少游李东阳之门,“传其诗派”,但后世多认为其 “惟才力稍弱,句调平易”,“诗文颇拙,率不能成一家”,但孟春学识赅博,着力于诗歌创作,这使得其边塞诗成为亮色之处,李东阳赞曰:“何郎少年美文藻,直以赏识随标题。”①本文试图对何孟春的边塞诗略作论述。

一、边塞诗的创作原因

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皇帝被瓦剌所虏,这种奇耻大辱使得许多文人开始关注边塞地区,进行相关文学创作,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何孟春使山西、出补河南、巡抚云南……“我今历遍秦胡域,尘土满头低压眉”②,使得其对边塞生活深有感触,故其边塞诗的数量仅次于唱和赠别诗。

二、边塞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何孟春的边塞诗作,从其思想内容上看,有三个方面尤为引人注意:一是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边愁乡思交织;二是反映戍卒和百姓的疾苦,为民呼号;三是关注西部农事。下文即分类进行探讨:

1.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边愁乡思交织

诗歌作品与时代变迁密不可分。明朝不仅缺少盛唐的综合国力和实力,统治者更缺乏开明、开放的胸襟和气魄,这反映在何诗中,就是叹惋与豪情,悲怆凄凉与爽朗雄健的交杂。如其在云南讨平十八寨时所作的两首《平十八寨诗》,一首豪壮澎湃,诗人的激动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另一首则深沉苍凉,铿锵有力。

其一:

石有声,贼当灭。白蟒去,黑猡磔。庚辰秋半兆先决。将士当场气何烈。巡抚御史亲持节。既得虎子塞虎穴。江流改盘山失�。正德十五年十月,磨崖可碑为谁设。此石有声得昭雪,都堂此辞刻此石,垂誓将来柱毋折。黑猡三千已截,猡党再来猡种绝。③

其二:

石不受祭,蟒犹知避。尔猡尔贼如何?无畏石祭,而悲蟒飞避威。尔贼尔猡,如何勿思?猡维贼首,为恶滋久。 岂天则骄,维固是负。贼本猡雏,实蕃有徒,寨以为居,峒以为逋。呜呼,尔猡毒同于蟒。呜呼,尔贼顽匪,石状彼蟒。 改图吾无往诛,此石路隅,今常俨如。尔猡其伏天地维育,尔贼其缩昆虫何蹴,而弗供征输,而专事�刳。呜呼,尔寨可终居乎,尔峒可终逋乎?④

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猡党再来猡种绝”的豪情壮志,志得意满的神情跃然纸上,第二首虽仍对剿灭匪贼表示自豪,但在字里行间已显示出另一番景象,可以说是骄傲之后的冷静,只是这种冷静已经失去了激情。作者的这种交织矛盾的心理,在其他边塞诗歌中也能看到。如他一面抒发“匈奴未灭何为家”的壮志,一面悲痛百姓“满眼民痍可告人”;有时是“天地此恩容有报,山林初志未全消”,有时却是“忧切敢忘民与国,道存空复病兼贫”。

2.反映戍卒、百姓的疾苦,为民而呼号

其《郊斋夜坐》其四把其爱国爱民,一心为国家安危、天下苍生为念的情怀萦回于诗篇的字里行间:

诗当有感句先成,坐里炉灰拨二更。

南檄正勤招讨使,西州重筑受降城。

终缨颇自怜初志,阮屐还谁念此生。

撩我缸花真浪喜,疮痍所在未全平。

而诗作《河西行》以七言排律的体裁描述了诗人在河西的见闻,“黄沙碛裹埋战骨,草木常随冤血枯”,“将士十九卧川谷,疮痍未可振臂呼”;斥责了监司对巡边这等重要事情的敷衍了事,并为无辜百姓鸣冤,“监司巡边覆失事,刀笔簿对谁当辜”,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抢掠行径作了提醒,“近者羌胡出冲突,行人性命悬须更”;还表达了自己以“有虫奋臂期当车,有乌避缴知衔芦” 的绵薄之力报销国家、保护百姓的愿望。

3.对西部地区农事的关注

何孟春在描写西域风光与生活风尚时,深入描写西域的风土人情,这使得其边塞诗不仅有浓郁的文学意味,更具历史学的重要价值。如《宁夏二渠谣》:

城东汉延渠,西有唐来渠。渠成溉我田,各得万顷余。秦家汉伯几十里,支派所至开黄淤。高黍下稻随所须,旱干水溢两不虞。异哉,境外土不减江南腴。呜呼,夏城二渠利诚�,边廪到今曾未纾。年年修渠时,五卫役万夫。沙椿与�草,急若星火输。谁能人人食其力,筋骨半作豪家奴。不见渠成后,公私同索租。呜呼,宁夏二渠之利有如此。此利之害何地无,此害江南何地无。

这首诗的选题跳出了唐人的原有套数,深化了边塞诗歌的表现面。它还是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之诗,批判了那些尸位素餐的统治阶级以及雪上加霜的“豪家奴”,真实地反映了西部地区的现实状况。

就艺术特色而言,何孟春同其师李东阳一样,始终难以摆脱台阁体诗风的影响,故其边塞诗对客观事物刻画不足,部分边塞诗的格式套用景色描写起头,人生感慨结尾的模式,显得冗长且枯燥;而且何孟春尤其钟爱平淡诗风,这在其《余冬诗话》中有论及:“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论诗者谓只一出字便是去雕饰也;退之诗壮非少者哦七言,六字常语一字难。”从而使得其边塞偏重白描,语言过于平易,与诗人所追求的盛唐气象愈来愈远,而偏向中唐气象。这亦是孟春才力逊于李东阳的原因之一。

另外,燕泉诗集中数量最多的唱和、赠别诗中也出现了边塞题材,如《潼关次陈廷言郎中韵》、《忆旧赠所知》等,这些唱和诗或创作于诗人巡边途中,或是缅怀巡边见闻,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都不是其他唱和、赠别诗所能比拟的。

三、成就与地位

陈田《明诗纪事》评何孟春“惟才力稍弱,句调平易;而学殖既深,亦自远于俗调。”这是平允之论,何孟春的诗歌,包括边塞诗,既有“远于俗调”之长又有“失之平衍”之憾。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给及其公允的评价,所以笔者结合前文分析,对何孟春的边塞诗在茶陵诗派,乃至整个明代诗歌史的地位进行定义。

首先,何孟春以其亲身经历为茶陵诗人在后世学者中平反。通过分析可知,关心民生疾苦,为百姓的痛苦而呼号奔走,是其边塞诗最鲜明的主题。某些学者认为茶陵派诗人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弱的,他们对社会的关心不够,基本上是把诗歌当成个人怡情娱志之作,何孟春的边塞诗证实了这一观点是不确切的。

其次,何孟春诗集的边塞题材,对茶陵诗派而言,有开拓题材之功。以李东阳、刘大夏、杨一清、谢铎为例,他们虽关注了国忧民患,并为此创作了不少佳句名篇,但由于他们都没有亲历边塞,尤其是李东阳“四十年不出国门”,对边疆地区缺乏真情实感。

最后,明孝宗弘治至明神宗万历时期,边塞多事,于是边塞之作始大量产生。何孟春的边塞诗创作对前后七子,乃至整个明代诗坛起了铺垫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注释:

①李东阳.《怀郴州,为何郎中孟春作》,《李东阳集》。

②本文所引诗文,若无特别标明,皆引自《四库存目丛书》所收录的《何燕泉诗集》。

③本文所引《平十八寨诗》未见收录在《何燕泉诗集》中,此诗引自清光绪六年世读堂刻《何文简公遗稿》。

④此诗引自明万历二年郭崇嗣邵城刻、万历十五年汤日昭重修《何文简公文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上一页:2017中秋诗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