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初中的诗歌

文章 2019-07-01 08:09:20 1个回答   ()人看过

白居易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性格刚直,见到不平之事,敢于直言进谏,本章小编和大家说说白居易初中的诗歌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

白居易初中的诗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写作手法与特点: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便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作的。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这一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从写时事这一点说,白居易与杜甫是相同的;但杜甫唯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于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谕之意,却并非以讽谕为出发点。杜诗出之以情,白居易与杜甫之不同处,正在于他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因过分重视诗的讽刺功用,从而将诗等同于谏书、奏章,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因评诗标准过狭过严,导致历史上不符合此一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作品被排斥在外。所有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