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发展对策探析论文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是我国广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向民族地区传递资讯、提供服务,向周边国家宣传我国民族政策并维护双方友好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其发展面临受到境外敌对势力渗透、新闻资源开发不足、贴近性不强、民族特色缺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其发展策略:借助跨境民族地缘优势进行“溢出式”传播,打造媒体联合体,合作开发新闻资源,从4个维度讲好贴近性“当地故事”,从民族视角讲好特色化“民族故事”。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溢出式”传播 媒体联合体贴近性 特色化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且受众文化层次较低,交通、通讯条件较内地落后,这些特点决定了时效性强、收听方便、对受众素质要求低的广播依然是民族地区重要的媒介。
民族语言广播,是指全部或部分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播出语言的广播频率。①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发展势头迅猛,它以便于少数民族受众收听的少数民族语言为传播介质,在提供新闻信息、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边疆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包括跨境民族易受境外势力渗透、新闻资源开发不足、贴近性不强、缺乏民族特色等。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结合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实际提出发展对策,以期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借助跨境民族地缘优势进行“溢出式”传播
“溢出式”传播是指一个传播媒体在进行某项传播活动时,不仅会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而且其传播会对预期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大部分为跨境民族,传播结构较为复杂。所谓跨境民族就是两个或多个国家共同拥有的民族,尽管居住在不同国度,但是这些民族保持着相同或者相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使用相同的语言,这就使得广播在开发这部分受众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广播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渗透的现象依然存在,改变被动防御地位的迫切需要使得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溢出式”传播的必要性大为增加。
“溢出式”传播一方面指播出范围的扩大,将周边数以万计的国外听众划归到自己的受众范围中来,广播传播无远弗届的特点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电子传播的无国界性加上使用的是周边国家民族听得懂的语言传播,使得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天然地具有大量的“国外受众”。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为例,其国内听众有2500万人,但与我国相邻的十几个国家中有近1亿人能听到该广播,收到的境外也占较大比重。②广播“无障碍”的传播对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了解、寻求经济发展的机遇、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双方人民的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指的是要根据周边国家听众的口味量身定做,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是“溢出式”传播的关键。目前,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耳其3个国家实现了落地播出,节目主体内容以临边少数民族的生活实践为主,结合周边国家民族实际,借助等互动形式了解受众需求,不断调整播出内容进行贴近性传播。
二、打造媒体联合体,合作开发新闻资源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由于采编人员匮乏,制作能力低,新闻稿件主要依赖对汉语节目的翻译,以乏味枯燥的新闻通稿的形式播出,重复播放率居高不下,少数民族当地新闻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打造媒体联合体,挖掘当地新闻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媒体联合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资源共享,按需取用,以此提高整体媒介竞争力。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加上新闻采编专业人员缺乏的现实情况,如果靠单打独斗将很难克服自身先天不足的劣势来充分开发民族地区新闻资源,满足少数民族受众的信息需求。在这样的困境面前,媒体联合体成为共享新闻资源、扩大信息源的一种发展需要。发展媒体联合体可以形成规模优势,将触角延伸到少数民族居住地的每个角落,通过媒体间互换节目或者打造媒体联动来丰富节目内容,尤其对于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事件,媒体联合体将会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少数民族地区有限的媒介资源,来获得巨大的传播效果。
当前,汉语广播界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全国范围的广播联盟,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可以借鉴其成熟的发展模式。不过,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来说,仅仅是语言广播的联盟已经不足以解决广播新闻资源“饥渴”的状态,这个联合体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内部的联合,还应该包括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媒介(报纸、电视、网络等)进行更为广泛的联合,建立可以为受众提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新闻超市”,提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能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的新闻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自身的优势,对优质内容进行加工整合,进而打造具有广播特色的“新闻精品店”,从而提供具有民族特色、当地特色的新闻资源。
三、 从4个维度讲好贴近性“当地故事”
所谓“当地故事”,就是与当地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讲好“当地故事”要在坚持贴近性原则的基础上从4个维度展开,这4个维度分别是速度、角度、广度和高度。③首先,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要追求速度,也就是要保证新闻的及时性、时效性。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在服务百姓、反映老百姓身边的事情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它融合了广播服务性强的特性、语言广播对于少数民族受众的贴近性和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性等的特性,因此,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速度上制胜。
其次,要独具慧眼选好报道角度,这是提高节目新鲜性的好办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新闻数量是有限的,众多媒体对于同一事件的争相报道使得新闻同质化严重,造成受众注意力分散。有人总结说,这个时代的媒体有两种稀缺资源,一种是优质资源的稀缺,一种就是注意力资源的稀缺,而正是优质资源的稀缺带来的内容同质化才使得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稀缺。广播、电视、网络在这个时代的直播博弈,使得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做,要想获得优质独特的新闻,破除同质化弊端,最好的办法就是选好角度,以独特的解读视角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在新闻策划中拓展新闻广度,这里的广度不仅仅指节目传播范围的广泛,还指节目制作范围的扩大和节目涉及面的广泛。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快,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越来越多,老百姓越来越希望能了解事情发展的全过程。精心设计的报道策划比起浮光掠影式的翻译新闻更容易深入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围绕同一主题,通过连续式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形式,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一个全面的介绍,更容易吸引受众的关注,进而起到整合零散内容以全面制胜的作用。
最后,从注重宏观民族政策的角度来提升高度,彰显媒体“大气”。这里的高度指的是语言广播要发挥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力,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说教式的传播,而应该巧妙地找好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老百姓生活相关联的融合点,围绕这个点进行传播,将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民族政策的框架中进行解读,有理有据有贴近性,在春风化雨式的传播中提升理论高度。
四、从民族视角讲好特色化“民族故事”
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对民族特色呈现不够,具体表现为节目内容以翻译汉语广播为主,呈现方式“一刀切”,简单地采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报。这样的传播浪费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内容资源,忽略了少数民族悠久的文化表达形式,语言广播媒体的特色化没有体现。增强广播节目的民族特色要从民族视角看待少数民族的个性特征,讲好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故事”。
“民族故事”指的是发生在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富有民族个性的事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讲好“民族故事”的关键在于节目应该取材于特色化的民族生活。首先,新闻信息应该“取之于民、播之于民”,提供与少数民族受众需求相适应的信息。比如牧区对于天气信息的需求,农区对于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市区对于教育、医疗等信息的需求。其次,还应该针对不同民族的重大节日推出特别报道。④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对于重大的节日会进行大范围的庆祝活动,这是展示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的最好平台。再次,对于各民族引以为豪的特色自然、人文风景进行深度报道,如针对风景如画的新疆进行“大美新疆”系列报道,针对藏族的藏医文化、宗教文化的报道,都是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的内容,为相关民族喜闻乐见的同时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视角具有看问题的角度、观点的延伸含义,语言广播采用民族视角传播就是要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聚焦本民族特色,用本民族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首先,要将少数民族自身表情达意的形式灵活运用到广播传播中,改进报道形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以傣族为例,其有着说唱、诗歌(哈章)等语言表达的形式,这些形式朗朗上口,富有民族特色,运用到广播传播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顺应互联网发展带来媒介生态环境改变的现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应该抓住新媒体这个有效传播平台,利用其双向传播的强关系特点,形成大圈子的传播范围,在改变自身线性传播局限性的同时,扩大传播范围,培育稳定的受众群体。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忽略民族语言本身的特色,从各自语言的语调语气、发音技巧出发,探寻其与所表达内容之间内在的微妙关系,这都是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方言传播给少数民族受众带来的亲近感,恰当使用可以增强传播效果。民族语言的另一大特色是可以带来精神层面的认同感。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个系统工程,对于少数民族的传播常常需要涉及一些敏感话题,对于这样的传播内容,仅仅具有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对民族差异的理解还远远不够,这个时候就需要民族语言这样具有高认同感的媒介来助力传播,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隔阂,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