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交通年度人物故事

文章 2019-07-01 05:22:09 1个回答   ()人看过

时间飞快,2017年就这样过去了,这样一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故事。比如在交通领域就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2017年的感动交通年度人物的推选结果还没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往年那些感动的交通故事吧!

故事一:

北京地铁司机 廖明

事迹介绍:

廖明,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回龙观乘务中心的一名地铁司机,工作30多年,一直秉承“安全行车每一刻,永远追求零风险”的工作信条,安全行车100万公里无事故,2015年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国企楷模 北京榜样”等荣誉称号。

说地铁是北京的交通命脉,一点也不为过。很少有人在意,安全、便捷、准点出行背后,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地铁司机。廖明自1985年走上地铁司机岗位至今已32年,至2016年3月,已经安全行车超过25000小时,1500000余分钟的安全驾驶,创下了手动驾驶安全行车100万公里无事故的世界纪录。在30年的工作中,累计防止了10余起安全事故,他用最平凡的坚守,书写着一名地铁司机的骄傲。

廖明工作的13号线是北京地铁第一条全地面线路,风霜雨雪受天气影响较大,同时作为老线,需要乘务员手动驾驶。驾驶列车在13号线往返行驶一圈,需要进行64次开门、关门作业,近100次的主手柄操纵,同时行驶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网压表、风压表、综合数据显示屏以及车内各种车辆状态显示灯等十余种行车设备,并密切关注线路情况,随时处理运营过程中的车辆故障和突发事件。

安全行驶100万公里,是廖明紧握列车手柄一公里一公里跑出来的。就像他说的:“乘务员如果工作中出现一点失误,哪怕是延误运营5分钟,不管你跑了几十万公里,这个纪录就归零、从头开始了。所以,只有自己的本领过硬,责任心强,才能开得起放心车。”多少个不眠之夜,廖明总是反复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驾驶技术。多年来,廖明对列车的构造和部件非常熟悉,已经与地铁成为彼此的‘知音’,达到了‘人车合一’的境界。

从业32年以来,廖明将薪火相传,带出了不少徒弟,其中有一些已经在车组里面成了佼佼者,徒弟们大都像他一样:对地铁感情极深,业务过硬,辛劳并快乐着。

故事二:

内蒙古阿盟边防公路养路工 孙卫东

事迹介绍:

1987年退伍后,孙卫东成便为阿盟公路管理局养护大军中的一员,扎根无人区30年。

大漠深处,想见到人影那是一种幻想,满眼只有无穷无尽苍茫和荒凉。更为严重的是边防公路遇风沙阻,逢雨水毁,常常是一日大风,公路上石料踪影全无,一夜沙尘,沿线沙丘连绵。

赛汉陶来养护站成立以来,为保障一线连队的安全和畅通,每一次刮路都需要十天左右。有一次,孙卫东和自己的徒弟在刮路途中,因为拖拉机水箱意外破裂,边防线手机没有信号,无法进行求救,他们不得不将自己带的水加到水箱加快速度前往距离自己100公里的牧民家中求救。但是,在距离他们50多公里的时候车就停在了途中。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孙卫东将仅剩的水和食物留给了徒弟,自己徒步去找牧民。但是因为天气的炎热,他晕倒在了戈壁滩。最后,幸亏是过往的牧民在途中救了他,这样他们师徒二人才得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养护站站长,他把党员的带头作用充分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有一次,在边防路处理坑槽和波浪搓板病害的时候,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原本预计是10天的工期,孙站长带领大家仅仅用了5天的时间完成了工作任务。大家都对超前完成任务感到惊讶。在看见孙卫东眼睛通红充满血丝的时候,大家这才知道孙站长是不分昼夜在刮路,听说只有在机器休息的时候人才休息,饿了也没有将车停下休息吃点东西,渴了也只是喝冰冷的矿泉水。

长年累月、积劳成疾,铁打的身体也会垮,2000年以来他先后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但是工作起来就什么都忘了。他总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志们早点回家,边防线上生活条件太艰苦了,同志们太辛苦了”。听见他说这样的话,大家内心被触动了,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站里每一个人。

故事三:

爱心空姐 庄雪丹

事迹介绍:

她是今年春运伊始南航空姐“爱心抱抱”的主人公,她是全国青年文明号“木棉组”组长,她从业7年多来从未收到任何投诉,她带班的航班上从未发生过不安全不正常事件,她总结形成的“五心”“3S”工作法成为南航乘务长培养新乘务员的教程……南航空姐庄雪丹以其扎实的业务知识、温和的服务态度、美丽的职业笑容,赢得了广大旅客和同事的认可和赞誉。

“五心”“3S”是她对自己的基本要求——致力于为每一位旅客献上她的“五心”: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自信心,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3S”:smile微笑、smart聪敏、speed速度。凭借自己扎实、过硬的业务知识,飞行不满一年,她晋级为两舱乘务员,其灵活的工作方式和优秀的两舱服务经历获得了众多乘务长的点赞,并把她的工作经验作为培养新乘务员的教材。在之后的工作中,庄雪丹又担任全国青年文明号“木棉组”组长。

“你放心,我不走,我会一直陪着你,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别怕。”在深圳飞往西安的航班上,一名旅客因为害怕而呼吸急促、浑身发抖、大汗淋漓,手指蜷缩无法伸直并伴有剧烈呕吐。虽然乘务组努力安慰她,但该旅客仍然惊恐不已,紧紧拉着庄雪丹不停地说“姐姐救救我”。飞机即将降落,庄雪丹决定让其他乘务员都回原位就座,自己留下陪伴该旅客。在飞机落地前的15分钟里,庄雪丹始终保持半跪姿势,右手抱住旅客不停抚摸其后背,左手穿过其安全带尽量固定住自己并不停轻声安慰她。这一幕被同机乘客拍下传至网络后引发热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深圳卫视、江西卫视、安徽卫视、辽宁卫视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爱心抱抱”传递出空乘职业的魅力,“最美空姐”是她多年积累应得的称号。2016年,她获评南航股份客舱系统十佳“感动之星”、五一巾帼标兵,以及南航集团“职业道德模范”。

故事四:

昆明铁路局动车组司机 王劲达

事迹介绍:

2016年12月28日,是王劲达最激动的日子,他驾驶的云南第一列飞驰电掣的高铁动车正式载客运营。从米轨、准轨开到高铁,王劲达15年磨一剑。车型变,精准开车不变;标准变,安全责任不变;速度变,行稳致远不变,他始终把练就匠心开好车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王劲达是一名“铁三代”,外公和母亲都在铁路工作。2001年,王劲达从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滇越米轨铁路内燃机车司机。在列车平稳操纵上,他下的功夫超越常人,记录列车运行状况的司机手账,王劲达总是比别人记得细、写得多、换得勤,如果某次停车对标有误差,他就会“记恨”自己,这样的坚持为其工作的卓越奠定了监视的基础。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高铁对标停车以厘米为单位。王劲达是铁路系统路局第一批能够精准对标的司机之一。大家给他取了个雅号“精准王”。他一丝不苟,下的功夫超越常人,只要遇到不懂的、不会的,他就抽空学、认真记、反复练,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每次停车他都能做到零标停车。

在沪昆高铁联调联试期间,他60天没有回过一次家。他驾驶的高铁动车“裸跑”跑出了云南第一速度。事后,车间用王劲达的“裸跑”操纵与列控限速数据一比较,数据几乎一致!动车运行是以秒计算的,王劲达总结出了动车操纵通法“提前预想、平稳加速、匀速行驶、精准停车”十二字令,动车速度与列控限速始终能保持一致,旅客在车厢里几乎感觉不到晃动,正点率百分之百。

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他在毫厘之间追求卓越,用“匠心”铸就安全路,并将“绝技”无私相授,体现了高铁时代的“工匠精神”。如今,身怀绝技的王劲达已是局里动车专家组的带头人,培训出上百名胜任岗位的高铁司机,在机务信息台负责接收和整理全局动车组运用中的非正常信息,为全局的动车组司机提供非正常情况下的解决方案。

故事五:

木兰大桥建设副指挥长 周岩

事迹介绍:

10年前,周岩担任哈尔滨地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办公室负责人,始终将百姓的安危与需求放在第一位,哪里有险情和需要,哪里就会出现周岩的身影。

木兰大桥工程是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重点建设项目,它是国道三莫公路的重要控制性节点工程。工程全长20.135公里,其中松花江特大桥2750米,特大桥主跨采用5孔160米预应力混木兰大桥虽采用常规设计桥型,但施工难度极大。年过八旬的原哈尔滨市建委主任著名桥梁专家李成栋在应邀踏查木兰大桥施工现场后曾感慨地说:“我修了一辈子的桥,木兰大桥是我见到的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座桥”。

面对挑战,周岩毫不气馁,再一次呈现出铁娘子“花木兰”的英雄本色!凝土连续箱梁,其单孔跨径长度为全省同类型桥梁之最。在木兰大桥连续两年的冬期施工过程中,周岩始终带领工程技术人员顶风冒雪坚守在工程一线。为了给同事们鼓劲,每次外业检查她都坚持亲自带队,手冻肿了,脚也冻烂了,严重的时候连鞋都穿不进去。2016年4月,为确保大桥安全渡过松花江冰凌期,周岩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昼夜奋战,研究探讨冰凌期上游水位及流量控制事宜,科学调整破冰工法,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带队24小时巡视巡查,密切关注江面冰情变化,饿了啃点干粮,困了就在巡视车上打个盹,经过5天4夜的连续鏖战,木兰大桥上游冰凌全部安全通过桥区,施工单位财产未受任何损失。木兰大桥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周岩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及个人休息时间。她办公室的灯光每天总是最早亮起又是最晚熄灭,时常还会通宵达旦。

正是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着周岩带领她的团队披肝沥胆、勇往直前,攻克了木兰大桥建设中的一道道难关。2016年10月19日,木兰大桥工程较计划工期提前10个月交工通车,打造了龙江桥梁建设史上的奇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