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绘本故事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绘本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元宵节的介绍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根据《史记乐书》的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元宵节吃元宵的故事
1、楚昭王
也有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黄,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昭王食之,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
2、东方朔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非常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3、袁世凯
据文字记载,宋代以前没有元宵,那时人们过元宵节吃的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到了唐代有了“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门户”的说法,这种糕粥就是元宵的前身,经过多年的演变,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浮圆子”,也就是汤圆,寓意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如今人们一说起元宵,大家就认为是团团圆圆之意,认为这一天吃元宵象征着对亲人思念。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