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文章 2019-07-01 03:25:52 1个回答   ()人看过

为了确保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进步,必须尽快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创新,它是高校教育工作向前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一:

一、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容易导致高校教育管理滞后,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因此,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有效学校、优质学校、学习型学校等为特征的“学校重建”活动,这些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为确保高校能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强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教育创新。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一)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提前是完善的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要想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导环境下,高校应丰富教育管理的内涵,明确教育目标、规范教育形式和规模,开展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高校有效教育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高校能够明确分权,实行校、院、系分级负责制,确保高校决策工作的开放和透明,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就是要建立完善优胜劣汰制度,进行绩效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大大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做好几下几点:首先是满足社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只有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才能够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其次,就是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最后就是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高校能够针对不同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各类受教育者对于教育的需求。

(三)建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育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首先要能够建立针对学生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个人爱好的考核评价机制。其次就是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高校形成全面教、全面管和有效激励机制非常有效。但是高校目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和连续的过程,涉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等很多方面。最后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但需要我们认识到教师评价本身就是整个教育评价工作的难点,当前我国教师的工作评价考核需要侧重于教师品德、能力方面,并能够辅助学生测评和学校评定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构建教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目标和教师工作任务,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评价和评价标准。科学的目标评价不但能够提升考核指标的科学性,还能够实现管理的人性化,达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二: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教育活动越发俗气

高等教育活动,应该延续和继承小学、中学真善美的教学思想,以高雅、圣洁为出发点,并对义务教育的教育理念进行提升,培养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这是一个塑造文明、道德、理性的人的过程,因而是神圣高尚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越发俗气,这很大程度上受到跟风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走上与真善美所不同的“教书育人”的道路。首先,时髦风的影响。目前,影响最广泛的就是学校升格及建立新学院的不良风气。其实,学校的正常升格和新学院的建立是学校不断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形成一种攀比之势,让各大高校在“时髦风”的影响下改校名、建学院,并将这种无休无止的攀比列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必然会引起诸多不良的结果,比如盲目扩招、管理失衡、教学水平降低等等。这种追求功利和虚名的行为坑害了不少学校,学校不重视自身条件的提升,而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功利和虚名上,使高校的教育思想逐渐庸俗与浅薄。其次,拉关系、打交道的社会习气在高校内部肆意成风。这里不仅包括高校领导,也包括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比如,领导们为了促使自己某种个人目的达到,会借助学生家长的地位与权力,达成一种不正当的“共识”,把拉关系放在满足个人利益的第一位,忽视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这种现象使教育本质中内含的神圣与纯洁逐渐消失,从而形成散发庸俗之气的混沌的教育环境。

(二)教育过程倾向于简单化

高校的教育工作本来是集科学、哲学、人文、心理意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工作却倾向于简单化,也就是将其简化成技术性工作来对待,使许多专业的理论教学单一、片面,无法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与此相应,由于忽视了理论教学,使教育的功能过分地集中在经济功能,而在经济功能不断膨胀的影响下,教育已不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份子,而成为顺应经济发展的傀儡,不仅削弱引导思想、引导社会的教育功能,还使得文化的创造发展受到阻碍,最终堕落为经济发展的工具。

(三)高校管理倾向于门面化

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一些高校单纯地对学校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一视同仁,把一般企业标准化、程式化、定量化的管理制度搬到高校管理中,最终导致学校管理倾向于门面化。其实,追求“效率”的本意没错,要求进步也是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没有将管理与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就会使管理不符合教育的需求,从而不断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高校与企业存在实质性的差别,教师不是工人,学生也不是产品,教育更不可以与企业生产划等号。因此,教育管理若只重视形式,就无法有效激发高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热情。

二、坚持人性逻辑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也就是以人为中心,让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从人性出发,并以情感作为纽带,努力回归人的本性,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与发展。上文中提到,教育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的,这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畴,因此可以看出,坚持从人性出发的管理模式更符合当下高校教育发展的需求。首先,这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内部的教育制度改革得到一定的发展,比如竞争机制初步建立、教学资源开发观念初步确立等。但是,制度不规范、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教学资源配置不当、缺乏长期教育教学规划等依然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这无疑给高校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由于“以人为本”的人性逻辑具有冲破刚性管理模式有形界限的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柔性管理制度,它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外部环境、时间等,它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灵活多变、反映敏捷,管理时不会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固定的组织结构产生依赖。因此,对人性逻辑的重视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其次,是高校教育的需要。教师是教学的传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但是二者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是传与受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也是需要监督的,若是仅以教师和学生二者为中心,就可能出现教师敷衍教学、学生不求上进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质量不高的局面。比如,高校教师具有高知识层次、工作能力“自信”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使得高校教师们被归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受控制、反对压抑、追求学术自由,重视创新精神的群体。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就应该引入第三方,也就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管理者如果可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做好监督工作,并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在鼓励教师的创造精神的基础上激发教职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帮助高校师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就可以将其管理的职能发挥出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

三、如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人性逻辑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柔性化管理应运而生,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加以推行,会在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促使教学管理更加和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使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帮助高等教育发展。

(一)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建立柔性管理价值观

倡导“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是高校教育管理践行“以人为本”的第一步。对于高校,特别是高校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应该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在遵循教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重视对他人的人格、个性发展需要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使管理者自身与被管理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提倡民主管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使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发挥被管理者的工作潜能,从而让教育管理过程摆脱僵化沉闷,变得充满活力与生命力。高校要想建立起柔性管理价值观,首先要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倡“以人为本”,并通过积极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来支持高校师生的发展;其次,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尽力创建一种包含、宽容、谅解的文化氛围,减少相互的冲突;再者,鼓励学习与创新,通过适应变化来主动利用变化、创造变化,帮助推进持续性变革,使文化成为潜在力量来不断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动力。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治校内外环境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治校内外环境是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拥有的理想追求和逐步形成的特色和传统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的内在力量,维系着高校的运转,不仅可以使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还给学校发展、创新的思想和文化奠定基础,帮助学校向前不断发展。想要营造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高校就必须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第一,应创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可以让每位教职工发挥创造力,也可以做到知识共享,使教师的学术自由得到保障;第二,创造一种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大家互相帮助和关心,彼此尊重和信赖,让教师对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这一定位有真实的感受,并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和学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第三,认可并尊重个体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创建一种宽容包含的文化氛围使冲突减少;第四,造就一种以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的环境,并通过做到制度的规范、有序、透明、公正来使人才脱颖而出。除了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以外,还要整治好校内外环境。校内要重视学生宿舍卫生,学校和各学院应该定期组织卫生检查,鼓励学生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生活环境的质量。而校外,则可以从校园周边的网吧出发,通过增加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积极配合工商行政执法部门进行监管工作,优化校外环境,也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卫生、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其文化学习及身心发展。(本文来自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杂志。《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

高校教育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激励制度。而高校教育的激励机制又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类,这里就只以教师为例进行分析。对于教师而言,激励就是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也就是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途径给每个教职工。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对教职工心理动机的影响来改变他们的行为,高校要想建立良好激励机制,就需要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首先是物质激励,为了体现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一流人才的分配制度,要以“效率公开,兼顾公平”为原则,把重实绩、重贡献落到实处;其次,运用灵活的精神激励。通过荣誉授予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并采用公平激励、培训教育、竞争激励综合在一起的办法,使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营造出一个学风优良、政策宽松、重视人才、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总的来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通过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之路,让教师在和谐向上的管理氛围中增强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激发,同时,也给社会输入素质较高的技能型复合人才,这样不仅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对整个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