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课堂节奏的变化的专业课教学论文范例
职教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同其它各门课程的教学一样,都存在课程结构及授课节奏的问题,即课堂教学需讲究节奏的变化。
过快的节奏,容易使学生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慢的节奏容易使学生精神松懈,分散学习注意力,即使是适中的节奏,如果单一不变,也容易引发学生的一种习惯性抑制心理而削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变化,是作为教师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教学基本功。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制定授课的具体结构时,不仅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从保证教学效果考虑,既要设计好课堂的整体节奏变化,且要控制好教师的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学习节奏的变化。如在讲授“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时,分别都要讨论到“齿轮传动”问题,尽管两者有一定的前后连续及相关性,但实质上两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是迥然相异的。“机械原理”讨论齿轮时,侧重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齿轮的结构特点。而“机械零件”讨论齿轮时,则主要从设计运用角度出发,具体讨论有关齿轮的强度、刚度、润滑、装配及材料的选用等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两者的区别,学员才真正了解什么叫“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尽管两者都是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但研究的具体分工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授课时,只有把握住这个研究问题的基本点,并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分析,才能算抓住了课堂的整体节奏,所谓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
接下来,在进行一节课的具体课堂结构设计时,应该避免单一化,需张弛相间,变而有度,变而有序地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如在讲授机械原理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这一节时,虽然内容课本上只短短的一页,简单地给出了定律说明及结论,如照本宣扬,只需十几分钟,学生对这个定律的重要性认识也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更不用说良好的教学效果了。所以我在设计课堂结构时,避开了书本上的介绍文字,首先给学生们提出两个思考问题:①为什么齿轮传动的传动比能保持恒定(即主,从动轮为何能匀速转动)?②齿轮的轮齿曲线形状为何采用渐开线?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们明确“要保持齿轮匀速传动的最基本的要求”——传动比准确恒定——必须满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症节所在,即本节课的主线或主节奏。然后再从理论上推导这一基本啮合定律。在推导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意识,尽可能设计一些问题。如推导一般性原理,平衡式的建立,如何向结论靠拢等等,让大家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教师自己给方法、给思路、给结论。如此反复,如此探讨,待学生们一旦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这一定律的普遍性结论以后,再启发他们理解“共就齿廓”、“渐开线曲线齿轮”及“齿轮的节园”概念,学生们就能真正融会贯通了。最后,还应留给学生们值得回味的内容(思考题),既然齿轮的齿形常采用渐开线,那么,渐开线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性质?在生产实际中,如何加工形成渐开线等等。实质上这些都是后面几节所要讲授的形容,通过这样一介绍,整个章节就前后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活”的整体了。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讲、问、议、练、想……,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只有丰富多彩的课堂节奏,才能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可喜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过去的中小学教学“满堂灌”之所以不受欢迎,毛病之大概就是缺少节奏的变化,至于现在有的教师提倡的所谓“满堂练”、“满堂问”、“满堂看”等,虽然各自有特点,但节奏单一,总有些欠缺。尤其对职业教育及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言,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如果一味地把我们的学生束缚在枯燥单一的所谓“纯理论氛围”中,苦苦计算,推导,这无异于舍本求末,脱离生产实际,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另外从教育对象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二节课连上,不可能要求他们在近两小时的时间内,在单一的节奏下,始终保持紧张兴奋状态。拼命灌输,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张弛相间,倒可能事半功倍。当然,上课的节奏没有变化不好,但若变得琐碎零乱,无质无序,也会走向反面。表面上踊跃热闹,花里胡哨,其实是目的不明,要领不清,是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这样的节奏“过犹不及”,也不是好的教学方法。
应该强调的是,设计学生课堂活动节奏,应以使学生获得学习主动权为原则,因为水平再高的老师,任何高明的教法,离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的智能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学生课堂活动节奏设计的依据。一节课听、读、问、议、练、想如何交错调度,只有依据学生的特点,才能确定把重点放在哪个环节上,学生课堂活动节奏的变化,也需要变而有度,变而有序,否则仍可能当不成学习的主人,而照旧被牵着鼻子作奴隶。
[如何掌握课堂节奏的变化的专业课教学论文范例]相关文章: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