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培训心得7篇
篇一:工程地质学习心得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工程地质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中的基本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ノ颐腔剐枰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我觉得,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课程中,工程地质这门课程应该是最接近实际的。工程地质就在在我们周围,我们触手可得的石头、水都在地质的范围之内,工程地质是天天都在我们身边的——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们总是与她亲密接触的!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吧我们所看到的与书上的联系起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发现的,这也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感,一种满足感!这学期的工程地质课程我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一些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等。了解到地壳及其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成分地质年代的发展。还有褶皱,节理和断层是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和褶皱,节理断层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素等。地下水的基本概念,类型,补给,径流与排泄。风化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岩溶作用,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等。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岩土的地质分级比较多,而且各自的参照也不同。 总之,学了工程地质这门课程,我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址问题的科学,把地址科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通过勘察手段获得各种地质数据,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安全、质量及功能方面保证工程建筑在安全可靠、保证质量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又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的壮丽史诗。以前我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成是与天斗与地斗的斗争关系,实践证明,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结果,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的小胜利,而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的惩罚却是灾难性的。人类的每一次产业革命,无不与工程建设有直接关系,与地质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建国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此起彼伏,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正在兴起。尽管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工作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题,然而这更是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自然,保护环境,防止灾害,造福人类。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动力地质作用、工程稳定性、岩土工程设计理论或方法、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等。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地球的表层称为地壳。我们的矿产资源、工程建设的所在地、建设材料的主要来源地都是地壳。所以研究工程地质学首先要对地壳有一个系统成熟的了解,也要对我们的地球内外结构、理化性质有较深的了解。本书简单的介绍了地球概况和详细介绍地壳的有关知识,给我们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基础知识巩固。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工程地质有关知识,重点在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岩体的工程特性、地下水等,还介绍了常见地质灾害,对我们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是最后两章,工程地质环境和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动力地质作用、工程稳定性、岩土工程设计理论或方法、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等。 工程地质考虑的三个因素为: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安全主要是指工程地质条件方面,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与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这厮二因素包括沿途的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现象和天然建设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安全的主要地质问题是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问题。
我们生活离不开工程建设,而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建设的专门研究学科,所以工程地质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工程地质的角度上讲,工程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将工程岩土作为地基利用的工程,如各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等,保证该类工程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所要解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问题;第二类是将边坡岩土作为利用对象的工程,如露天采矿工程、港口工程、坝体工程等,保证该类工程的施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所需要解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边坡岩土的重力稳定性问题;第三类是将地下洞是作为利用对象的工程,如人防工程、交通隧道工程等,保证该类工程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所要解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则是整个洞室环境的稳定性问题。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具体工程的建设要求两个方面紧密的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工程地质工作,切不可在未查清建设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或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工程建设活动,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
这门课程我们的周围相息,主要是土体、岩体的工程特性,地下水在水文地质学又有详细介绍,地质灾害等等,总体上虽内容广泛但内容丰富,但个别内容比较难懂。但它对我们知识的联接,形成知识结构很有帮助,还让我们了解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学好它很重要。还有老师讲解得很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对我们生活的工程问题也有很多涉及,提高了学习兴趣,用增加了它的实用性。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的方法也有很多,主要有理解记忆法,快速诵读法,提纲挈领法,求同存异法,图表背诵法等。兴趣是最好的方法,培养兴趣很重要。你自己是你过去的累积形成的,你的成功是你的过去点滴累积的,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要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要重视积累,才能学好这门课程。认真安排时间,学前预习,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要有合理的规律,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学习,不能情绪波动的时候学习,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是很重要的。
工程地质学与我们本专业的联系也很紧密,学好它对以后就业也很有帮助。同时,工程地质学提高了我们的见识,丰富了知识。但它对我们知识的联接,形成知识结构很有帮助,还让我们了解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学好它很重要。还有老师你讲解得很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对我们生活的工程问题也有很多涉及,提高了学习兴趣,用增加了它的实用性。工程地质学与我们本专业的联系也很紧密,是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延伸吧,学好它对以后就业也很有帮助。同时,工程地质学提高了我们的见识,丰富了知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这就是我学习工程地质学的心得体会。最后,我想对工程地质课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我觉得,工程地质课应该增加实践内容,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地质请况,理解工程地质学科在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篇二:野外地质培训心得
近日,我院总工办组织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培训活动,该项活动意在加强职员工对地质岩性、地质构造等野外工作能力,为今后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局总工、院总工、总工办主任等领导一同前往指导。本次培训我们去了山前冲洪积平原、青羊口断裂、浚县黄河故道、梨园村风成砂丘、新乡愚公泉共个五个野外调查点。
本次培训对冲洪积平原、黄河故道、风成砂丘、岩溶水,不同的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貌类型进行讲解分析,强化野外调查中要注意的事项,要突出调查重点,让野外工作更有重点性。通过这次培训,我强烈意识到在野外调查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要对要调查区的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彻底分析掌握,这样才能在野外工作中有的放矢,工作重点突出,在野外工作中才能有所突破。也要对野外调查路线进行科学规范,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野外记录要全面翔实。应包括点号、点性、坐标、位臵、地形地貌类型、地表岩性等内容。但这次培训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辛苦的,不过我们却学到了不少东西。加强了对豫北地层没有野外认知。这次培训,赵总把他以前工作的心得和经验都毫不保留地讲出来,还亲自带我们到好的观察点上观察,让我们受益良多。对于这次培训领导们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关怀,领导们也是不怕辛苦,常常走在队伍的前面,并且时不时地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在培训进行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脑子里没有像样的知识网络或者说是地质体系,由这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我处处碰壁的原因所在。在野外观察,信息量繁重,干扰条件太多,自己没有坚硬的理论来作为依托是根本不行的。虽然旁边有老前辈们的细心启发和讲解,可是在野外还不像在教室,书本就放在面前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查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一旦知识点反映不过来,再加上野外实地中必须去掉相当大一部分无关的现象,才能中从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我来讲,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做铺垫,无怪乎会产生对老师的启发询问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了。在野外实地观测,每一个调查点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构造,形态,以及以后将会产生的变化等等,所以对于每一个调查点的记录与测量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结论都是至关
重要,由于是第一次野外实习,野外行动,记录,测量都没有任何经验,完全靠老师的讲解才能记录,对于有些测量还得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得到数据,这些都是缺少实习经验所致,尚可理解,可是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对于以后学习及野外实习便能有更好的指导。
这次培训寓教于乐,加强了我院各部门的交流,增进了同事间的了解,增强了凝聚力。一天的野外调查很快就过去了,但地质知识的增长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见识的各种地质现象还远远不够,通过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地质人扎实的地质素养,使我们正视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应不断弥补。
篇三:中国区域地质学习心得
通过中国区域地质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和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期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主要为以陆块为 代表的稳定区和以陆缘为代表的活动带。
主要稳定区有: 1、华北陆块形成于吕梁运动,基底为太古宙和早元古代不同变质程度的各种变质岩系;盖层包括中、晚元古代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寒武纪——中奥陶世广海碳酸盐岩和晚石炭世——二叠纪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系;中——新生代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和各种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陆块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发育。
2、塔里木陆块形成于晋宁运动,基底为前震旦纪的结晶片岩、片麻岩和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盖层由震旦纪的浅海相碎屑岩、
碳酸盐岩和冰碛岩,寒武——奥陶纪的海相碳酸盐岩,志留纪的浅海相碎屑岩以及石炭——二叠纪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中生代主要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沉积,大部地区缺失三叠系,下中侏罗统以含煤为特征;新生界大部为巨厚的陆相沉积。
3、扬子陆块形成于晋宁运动,经历了四堡和晋宁运动的两次固结,其基底一般为中上元古界,变质较浅,局部有变质较深的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盖层发育,由早震旦世的磨拉石建造和冰碛岩,晚震旦世至志留纪的广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组成,川四滇东有大片晚二叠世玄武岩流分布;晚三叠世至中新生代为陆内裂陷盆地型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和含膏盐岩系。
主要活动带有: 1、天山——兴安活动带由一系列褶皱带和微陆块组成。包括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准噶尔——兴安活动带和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的天山——赤峰活动带。前者形成阿尔泰——额尔齐斯褶皱系,其北侧为阿尔泰——额尔古纳加里东褶皱带,南侧为额尔齐斯——喜桂图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中部为准噶尔——兴安岭华力西褶皱系,发育沟—弧—盆体系,多处分布有蛇绿岩套和以华力西期为主的花岗岩类;后者东段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褶皱系,包括南部的加里东褶皱带和南部的华力西褶皱带,西段为伊林哈别尔尕——觉罗格塔褶皱系,包括北部的华力西褶皱带和南部的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两处都发育蛇绿岩套,伴有蓝闪石低温高压变质带。区内中——新生代大部属陆内断陷盆地或走滑盆地型沉积,侏罗纪含煤岩系发育,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分布有钙碱性火山岩系。
2、昆仑——秦岭活动带包括西昆仑、祁连——北秦岭、东昆仑——南秦岭三个褶皱系和柴达木微陆块。西昆仑以华力西褶皱系为主,具有前长城系变质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为类似裂谷、岛弧沉积建造,震旦纪至早奥陶世大部地区沉积缺失,华力西运动使其最后隆起,并伴有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祁连——北秦岭为具前长城系基底的加里东褶皱系,中元古代,中祁连为类似地台型沉积,北祁连和北秦岭北部为裂陷式优地槽型沉积;晚元古至早古生代为半深海相沉积;加里东期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北祁连并出现蛇绿岩带和蓝闪片岩带。东昆仑——南秦岭以华力西——印支褶皱系为主,具有扬子型“双层”基底,震旦纪至晚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发育,分布有以加里东和华力西期为主的酸性岩类和基性岩——超镁铁岩类,沿布尔汉布达山南麓向东至商南、内乡、信阳有低温—高压变质带出现。柴达木微陆块具有华北陆块型基底、塔里木陆块型盖层,中生代发育大型断陷盆地,新生代随青藏高原隆升,盆地中部下部,周边发育断块逆冲。
3、川滇青藏活动带由印度板块北缘和华南板块西缘的若干陆块、活动带和结合带组成。自南而北:喜马拉雅(逆冲)板片于雅鲁藏布结合带和陆缘活动带——具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古生代为海相稳定性沉积,石炭—二叠纪为典型的冈瓦纳相沉积,特提斯期一直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活动以板内S型花岗岩为主,始新世末,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出现典型的蛇绿岩套和广布的磨拉石建造。 冈底斯——腾冲(陆缘)活动带和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以及羌中
南——唐古拉——保山陆块与澜沧江结合带——前者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隆起边缘发育奥陶纪—二叠纪稳定型沉积和中生代盖层褶皱,特提斯期属板块汇聚边缘,钙碱性系列岩浆活动强烈,沿结合带发育蛇绿岩和混杂堆积;后者具前泥盆纪结晶基底,主要为古生代沉积,晚生炭世为典型冈瓦纳相,侏罗纪为海相过渡——活动型沉积,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岩浆活动较弱,于燕山早期褶皱成山。羌北——昌都——思茅微陆块与松潘——甘孜(陆缘)活动带和金沙江结合带——前者具扬子型基底,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主要为陆源碎屑复理石岩系;后者为扬子陆块边缘岛弧带,形成于二叠纪至三叠纪,海底中基性火山喷发强烈,并有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于印支期褶皱成山。
4、南华活动带主体为加里东期褶皱系,志留纪末与杨紫陆块拼合形成华南大陆,具有晚生古代至早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基底,卷入有早、中元古代变质块体。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主要为浅海相沉积盖层,中、新生代滨太平洋陆缘活动强烈,陆内裂(拗)陷盆地发育,伴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入。活动带包括:赣湘粤桂褶皱系——东北部为诸广加里东褶皱带,中部为湘桂华力西褶皱带,西南部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华夏褶皱系——西部为武夷—云开褶皱(复式花岗岩)带,东部沿海为中、新生代火山断陷带;海南—钦州华力西褶皱系——为南华裂谷残留海槽,他与琼中裂陷槽于石炭—二叠纪闭合时形成褶皱带。
5、台湾活动带属滨太平洋岛弧活动带的组成部分。主要为新
生代褶皱系,包括:海岸山脉褶皱带——由中新世奇美火山岩和上新世至更新复理石建造组成,东侧保留有上新世蛇绿混杂岩带;中央山脉褶皱带——包含台湾岛大部和台湾海峡东部,除大南澳有石炭—二叠纪变质岩系和不整合其上的上白垩统以及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基性岩、超镁铁岩和花岗岩外,大部地区为巨厚的第三纪地槽型沉积,西部有大面积第四系分布,该带东部为大南澳隆起带,中部为台西前陆逆冲褶皱带,西部为台澎断陷带。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区域地质划分的发展简史,了解了中国区域地质的划分格局及划分依据,对自己的地质知识库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班级:资源勘查工程2班
学号:2011110101
姓名:杜宇龙
篇四:工程地质 学习心得
我是***专业的专任教师,2014年下半年网络培训我选择的课程是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系白志勇教授主讲的《工程地质》,经过25个学时的培训,我已经获得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所颁发的合格证书(编号:ZX00000)。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我一直认为,采矿和地质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地质是分析岩层矿层赋存情况,而采矿是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井巷工程进入工作面而最后将有价值的矿体给开采出来。地质是采矿的眼睛,地质是前瞻性的预测预报和分析,采矿则是依据地质数据和资料进行井巷工程布局,然后准备好健全的生产系统,采出矿体。所以,作为采矿人,必须对地质学相关内容有熟练的掌握,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地质思想,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解决采矿方面的地质问题。
矿山是基础,地质要先行。地质就是采矿的眼睛,矿体的圈定,煤层的分布情况都要地质测量的先搞好,在矿井开拓过程中,地质开始发挥主要作用,指导采掘工作向着正确的方向。最终达到开采矿山的目的,把矿体或是煤体开采出来。在生产期间,地质相关工作的还要随时做好,为井下不断出现的新地质情况给予采矿指导。
该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推出的数字化在线培训课程之一,该课程以自主学习、专家指导、经验分享、互动交流、全程服务为特色,培训对象为各高等学校承担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任务或与其相近课程教学任务的在职教师。
该课程必修内容为主讲教师及团队的授课视频。视频内容主要介绍了本门课程的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
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沿等。目的在于通过主讲教师课程教学经验分享,解答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员本门课程的教学能力。其中难重点教学设计部分重点分析了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重在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调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贯彻这两个基本原则。
该课程选修内容为通识性教学视频,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学术讲座等内容。旨在通过对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帮助的内容,满足学员提高教学水平的需求。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我知道了同行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明白了一个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怎样的素质和修养,要呈现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怎样去准备。脑子里面的关于如何教学变得清晰而不是原来的模糊。对于地质学相关的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也明白了如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要欣赏学生的表达与论述,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提供机会与条件。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名老实的只会用耳朵学习的机器。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课堂上形成教师的知识与话语的霸权,要倾听学生的表达,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要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这才是真正培育学生教育智慧和形成个人教育知识的前提。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反馈与反思。教学反馈与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反思教学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方案。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以上是我在学习《工程地质》之后的几点心得体会,我想这几天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进一步的把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与采矿工程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上好每一节课,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篇五:浅谈对地质行业的感想
对于地质行业,了解的已经不仅仅是皮毛,相比较刚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对地质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接触地质学到现在,已经整整四个年头,除了正常的教学以外,曾经在秦皇岛和北京周口店两个地方进行过野外地质实习,在云南某矿山进行过矿山生产实习,在某岛进行过钻探编录实习,其他时间陆陆续续接触过几个地质项目,所有经历加起来,算是对地质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产生了部分感想。 献身地质事业,这样高尚的词汇可能还无法了解,但也清楚的知道,进军地质行业,确实是要有一定的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
不谈论以后的就业,不谈论待遇,不谈论工作对家庭的影响,不谈论因为工作而在矿山上渡过的青春,在此,参考者国土资源论坛上的部分业内人士对地勘行业的一些看法,我也来谈论一下自己对地质行业的感想。
地质学是对地球的起源、历史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质工作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有效地摸清地质情况和探明矿产资源的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地质工作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质工作起源于人类社会对矿物资源的认识与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已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基础地学信息已成为各级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都对基础地质数据的需求急剧增加,需要地质工作发挥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社会公众也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方面相关的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关注。因此,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地质找矿上,而且渗透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地质学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其实我觉得这是完全错误的。地质学曾经给人的印象就是找矿的,搞风水的,地理先生,上山下乡其实这是完全狭隘的理解。现在地质学远远不止这些。我觉的地质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而且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一门科学。地质学研究的是地球系统,凡是与地球(或者其他行星)有关的问题都包
括在其范围之内。所以说地质学是一门很庞大的学科系统,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做研究,否则很难深入。比如:(古)环境,(古)气候,资源,(古)生物,土地等,现在的过去的,包括对未来的地球的预测。其中最新的一期的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就有“中生代的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等重大的科学研究前缘问题。地质学正在走向多元化,为人来的生存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以及地球的未来的环境预测。
对于地质行业的前景,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地质的发展很快很快,尤其是前几年,所以该行业也就趋于饱和,很多大型的地质单位,像中国黄金等单位的触头已经延伸到西南部甚至西北部的偏远地区,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深山老林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单位的资金几乎全部放在了项目投资上,职工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就是因为这种大量项目上马,很多单位才会疯狂地招人,当人员配置达到它的项目需求,而这些项目又不能在短期之内收益时,地质人才的需求量便会大大减少。
经济危机表面看来对地质的影响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很多在做的地质项目是几年前投资的,当前别的行业处于严冬,而地质项目却依赖前期投资稳步发展。但是,08年以来,地质方面的投资大幅下降,这在未来的3——4年间是肯定会有所显现的,这期间是有一个滞后期的。
对于现有的事业单位,在行业内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行业内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二元结构雏形基本建立,国有地勘单位仍然在行业内占有优势地位。单位数量、勘查技术人员、地质勘查业收入以及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均占到整个行业的70%以上。同时,国有地勘单位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拥有大量的原始地质成果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国有地勘单位是我国地质勘查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的“主力军”作用,是行业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随着我国矿业形势的好转,国有地勘单位迎来了发展机遇,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也面临着竞争不断加剧、勘查环境恶化、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国有地勘单位的作用,盘活国有地勘单位的优势资产,高效利用已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一是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深化改革。国有地勘单位多具有事业、企业双重性质,而其市场化的运作受到地勘单位事业、企业双轨制的桎梏,使国有地勘单位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主体,限制了市场对勘查要素基础配置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国有地勘单位在市场中实现自身发展;二是通过地勘运行机制创
新,为国有地勘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应该表现在规范勘查市场,落实优惠政策,在合作勘查中给予适当倾斜,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降低勘查风险等方面。
随着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地质勘查行业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也日趋扩大,除开展传统的地质找矿工作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外,还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和环境地质勘察,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服务。根据《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数据显示,2007年全行业总收入中地质勘查业收入332。52亿元,占总收入的25。51%,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72。43亿元,占总收入的20。89%。说明我国地质勘察行业内地质勘查业收入与工程勘察收入依然是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整个行业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质有902个,占到资质总数的15。57%,拥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质占资质单位总数的46%,也反映了地质勘查行业发挥着重要的环境保障和工程保障作用。
扩大服务领域,强化行业服务功能。一方面,是地质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学与大气学、生态环境科学、空间探索在研究领域上存在越来越多的交叉。可以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实现学科之间的广泛融合,使我国地质科学研究站在更新的高度,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应用到地学研究领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伴随着学科研究领域的升级,地质科技的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泛,将能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扩大服务领域也将培育地质勘查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供应的空间范围加大,我国矿产资源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为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政府制定了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但是,当前世界矿产勘查的地区、矿种和投资主体依然保持着供需方分离和资源垄断的格局,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控制全球资源的份额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一大批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对资源需求很大,也在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竞争。可以肯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资源配置领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更加尖锐。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资源民族主义”,以及发达国家中“中国威胁论”的出现,对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虽然,我国企业进入国外风险勘查市场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现阶段主要任务仍然是在加紧进行境外风险勘查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市场规则,了解国外资源概况,理顺相关的体制机制,包括政府职能的定位,企业行为的规范等。地
质勘查行业作为境外风险勘查的重要力量,要树立参与国际矿业市场竞争的意识,实现国际间优势互补,保障国内矿产资源安全,制定全面的走出去战略,发挥自身优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开展境外地质工作服务,包括基础地质、矿产信息收集、境外开展基础地质调查,进行全球矿产资源潜力分布与评价研究等。进行境外风险勘查,实施地勘行业“走出去”战略,是行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行业实现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实施我国地质勘查行业“走出去”战略与国内地质勘查行业改革、重组结合起来,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地勘单位成立专门从事境外风险矿产勘查业务的公司,政府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帮助其降低勘查风险。
以上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在国土资源论坛上浏览的业内专家对地勘行业的一些认识,总结除了除了自己对地质行业的一些感想。
篇六:工程地质学学习心得
励精图治 奋发图强 为做一个新时代的地矿人而努力工作 为期三天的2013年山东地矿局公开招聘岗前培训已经结束,明天我们就要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那里开创未来的事业。这三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很多,短短的时光,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也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三天中我不仅了解到地矿局全局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还认真学习了山东地矿传统文化教育,接受了全局地质勘查业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更重要的是我在各位领导的身上学到了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的地矿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王玉君局长为代表的局党委领导在谈到我们如何尽快成长成才时,提出了四点希望和要求:要有远大理想和抱负;要有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勇于创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一名初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我必须牢记这四点要求,不仅要带着一种使命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还要对地矿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潜心钻研事业,不怕条件艰苦,积极开拓创新。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所以这次培训后,我将请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尽好尽快的完善自己、丰富自己,不断进步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身为地矿事业新生力量的一员,我会为自己作出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为做一个优秀的新时代的地矿人而努力奋斗,一定不会辜负老一辈地矿人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四名优秀代表在给我们讲述成才的经验时,都强调了勤奋对于成功的作用。他们或者在技术
上有所建树,或者在管理上有所造诣,或者有极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在羡慕这些典型代表们取得一个个令人垂涎的荣誉的同时,我也感到了压力。进单位以来,我经常的问自己,我有什么,我会什么,我擅长什么,我到底能做什么?山东地矿局,这个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地质单位选择了如此平凡的我,我究竟怎样才能报答“知遇之恩”?我没有太高的天赋,我没有太出众的特长,但我不会退缩。做不成聪明的人,做不成有天赋的人,我不会灰心失落,我会义无反顾地做一个最勤奋的人。勤奋是上天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勤奋就一定会取得进步,取得成绩的,我相信“天道酬勤”。在今后的地矿事业中,我会一心一意、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还会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不断地学习,勤于思考、专心研究地质工作中的各种新领域的课题,坚持不懈、百折不饶。我相信,只要勤奋,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以事业为重,自己一定会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的地矿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诸位领导的亲自授课以及优秀代表的典型发言,使我们收获颇多,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老师和前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朴实、踏实、务实。他们拥有相当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几十年来扎根地质工作,也正是这些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优良品质——朴实。多年的地质工作使他们严于律己,脚踏实地。培训时间固然短暂,但是每位授课的领导从来没有迟到过,天天提前到场,他们的授课内容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句句吐露真诚,方法切实可行。正是由于他们的朴实、踏实、
务实,也使他们毫无保存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了我们,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向我诠释了什么是一名合格的地矿人。
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我会尽快融入地矿事业发展中,争做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有激情、有创新、好学习的地矿人,牢记使命,肩负责任,坚定信心,珍惜机会。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山东地矿事业的持续发展拼博奉献!
求真务实的地矿人稳步前进,艰苦朴素的地矿人坚持不懈,勤奋好学的地矿人勇往直前!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好,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以生命的坚韧背负起那不曾老去的“地矿精神”!
篇七:地矿局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短暂的地质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并没有很快随之消失。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每天随老师一起到野外观察,测量产状,记录数据,观察地形,判断构造,并且及时复习了已经渐渐淡忘的部分课本知识,短短的两周,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之前的地质学习还仅仅局限与课本知识的认知,通过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认识并了解了大量的地质知识,但这些都仅仅是纸上谈兵,我知道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却还都只是能从插图上判断,到野外旅游的时候见了很多岩体,也没有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而褶皱的向斜与背斜构造,更是无从判断。但经过这次野外实习,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同学之间的合作,我对之前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感性的理解,不但能够正确迅速地区分节理和断层,还解决了很多课本学习中遗留下来无从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操作,对地质罗盘的使用也熟悉起来,而不是先前仅仅对插图的认识。野外实习在工程地质实习课程的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虽然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两周的时间,但是在这期间学到的方法,观念上的改变,是课堂学习中所不能得到的。只有真正走出课堂,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通过自己的操作加深理解,才能算是学习过程得到完善。 举一反三地说,任何工程实际与课本上的罗列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实际中的情况往往更复杂,是各方面的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通观全局的能力,在做分析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与工程相关的课程,都需要真正地走出课堂,工程地质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学习中的观念产生
了一个转变,认识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到野外观察采集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很多工作是自己独立操作所不能完成的,需要老师指导,需要同学配合,经过组员之间的分工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学习只有在实际中得到运用才算是学会了,所以以后我们一定要加强各种实践活动的参与。
总地来说,在将来的学习中,必将逐渐体会到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更多收获。这次实习是成功的,我个人在这次实习中受益匪浅,更多的方面的收获是隐性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