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火塘散文
火塘算是南方农村取暖的古老工具吧,它位于堂屋的东南角或是西北角处。就是在平整的堂屋地面上挖一个二尺见方的坑,然后在用砖块或是石头砌起,当中变成方槽形状,然后就在里面烧火取暖。清苦人家什么柴草都放里面烧,讲究的人家里面只烧木炭。相比之下木炭要干净卫生一些,而柴草则烟灰乱飞,屋里就要埋汰些。
不论是烧柴草还是木炭,那个火塘都是给家人带来无限温馨和惬意的地方。记得童年的时候,不管是冬季还是春秋,只要是火塘点起了篝火,那就是幸福。因为,那个小小地火塘,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仅仅只是为了取暖,更重要的是,一家人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在火塘里烧好吃玉米、土豆、地瓜、甜甜的柿子。甚至,奶奶还在里面烧上我最爱吃的玉米饼子。
尤其是立冬后,每家都要宰杀过年猪,大人们在厨房了忙活饭菜,而小伙伴和兄弟姐们都会围在火塘边烧猪肝、猪腰子、猪肉。而哥哥姐姐总是那么的谦让,往往是食物烧熟后都舍不得自己吃,总是给小的弟弟妹妹们吃。那时候吃着烧熟的猪肝、猪腰子、猪肉特别的香,也没事么佐料往里放,就是简单的放点咸盐和辣椒面。
南方农村的男孩女孩基本都是围绕火塘边长大,到了上学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背对火塘,在身体的前面放一个高些的凳子,自己坐一个矮些的凳子,开始完成学校的作业。红红的炭火烤得后背暖暖的,血液的循环让全身都是暖和地,人完全全身心地投入进文字的韵味中。写完作业后,就期盼大人给讲故事。我的父母没有多少文化,基本讲的都是生产队的事和一些家长里短的,所以,就总是盼望外公的到来,外公学识渊博,也喜欢诗词。从小我就喜欢听外公讲述《一千零一夜》和《红楼梦》,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喜欢听外公讲述陆游和唐婉的故事,背诵李清照、纳兰悲凉的诗词。
学习之余,也跟妈妈学起了针线活,像我们那时候,6.7岁的小女孩就会学着妈妈的模样,绣十字绣、扎花、滚裙边做鞋和袜。那时候的十字绣可是真功夫,绣布上是没有针眼和图案的,是靠数布纱的根数绣,图案的丢花都是传统记忆花样,而且绣品两面的图案几乎得一致,必须做到给人视角盛宴的享受。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个小小火塘,所以,才造就一个个地美丽娴熟的南方女孩吧,个个的绣工都是如此地了得。
这个小小地火塘不仅是一家人温馨惬意的纽带,更是青春情感放飞的天堂。过去谁家有女,谁家有郎,媒婆都是坐在这个小小地火塘边给保媒伸红线的,媒婆的鼓吹,爹妈的一锤定音,都在这个小小的火塘边搞定。
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火塘依旧存在,只是很少有人在烧柴火了,基本除了烧木炭之外,更多的是开着电暖风,在火塘的上面放一套茶具,一面喝着茶,一面聊家常。甚至生意场上的成败与否都融进了这淡淡的茶香味里了。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青年男女的情感放飞依旧没有离开这个小小的火塘边,小企鹅的飞吻,虚拟的玫瑰花......都顺着网线飞到另一个小小的火塘!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