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的论文
摘要:当今大学教育以90后学生为主体,在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过分强调自己权利的获得而对于自身应负有的责任却往往选择漠视。针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意在通过借鉴近代中国历史名人的事迹,分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历史名人;教育;社会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在第一课堂知识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学科,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愈加突显出来。现今大学教育的主体为90后学生,而当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对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的普遍评价为自我意识强烈、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抓住根源,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即将形成之际,曾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并认识到社会责任感在一个人人生当中的重要作用。态度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社会责任感在激励着人们为他人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成功。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总有这样那样的人因为一份社会责任感,投入到其为之献身的事业中,创造了不可忘记的历史。青年是未来之光,国之栋梁,然而只关注自我却漠视周围一切的思想状态却不利于他们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所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重要性。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推动了近代中国之改革,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行其“大道”,而终成为代表希望的“光”和承担压力的“盐”。探索他们的改革之路,发掘这些历史名人的榜样作用,对于我们教育和培养当今90后大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社会责任有着很高的价值。
我们谈责任,讲责任的重要性,其实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态度总是很重要,这一点是必须首先端正的。
1晏阳初:“革心”,换一颗公心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晏阳初一生都在致力于平民教育,他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平民阶层的人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那自私的烂心革去,换一颗公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从而达到强国的目的;另一个方面,他要聚集一批有学识、智慧的人去实施他的计划,其实这都是在传播一种服务和自我牺牲精神,对于普通人群和精英人士都在于教育和告知他们所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晏阳初聘请到国内外高等学府的各科系的高材生和专家。首先为这些专家施行再教育“降压”,即“使他们知识的‘高压电’能够使用于中国乡村的‘电压’”[1]。
其时,晏阳初的“再教育”是对学者的适应性教育,当他适应于这个环境的时候,便会滋生出一种责任感的教育。那么,我们当今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该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东西。大学生从几岁开始便一直接受教育,大学是一种新的环境,学生所接触的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东西,所以这时的教育便也是一种“再教育”。
“让这些一流的人物们一起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他们富于创造力;另一方面,他们特立独行、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不大顾及他人。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用在平衡人际关系上……逐渐让他们明白什么事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2]“公”与“私”是相对的,社会责任感当属于“公”的范畴,想要肩负责任,没有一颗“公心”是做不到的,所以革除私心是第一位的。《礼记·礼运篇》中亦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我们周围的学生中,特立独行、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也不在少数,也许正在逐渐成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通病。然而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依靠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急需要注意的便是对其私心的去除以及公心的建立,而这公心的建立首先还在于如何能够让这些大学生们革去高人一等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解到自己该是为这社会整体大众服务的,要将自己寓之于平凡的世界之中。在平时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或实习的时候该是尽可能的要求他们到基层去看一看,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社会,而不是坐在课堂上通过书本去了解,亲身的参与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充分把握社会全貌,将自己融入其中找到自身最准确的定位,而并非闭门造车式的感官印象,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样一份责任感会成为他们的财富,他们将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找到尽心尽力的快乐,无论对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是很好的向前发展的动力。
当我们的学生了解到肩负责任需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社会,第二步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对这个社会付出些什么。
2吴贻芳:厚生——在实践中学会服务于人吴贻芳,金陵女子大学校长,也是中国第一个女校长。她毕生用服务于人的价值观念来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极大限度地诠释了金女大校训“厚生”。她曾讲:“当时学校用‘厚生’作为校训,立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学校用这个为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3]吴贻芳提倡服务于人,她引导并鼓励学生投入到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去,并不断扩展服务项目。她曾于1939年在成都建立农村服务站,为,为妇女和儿童提供教育和医疗等机会;抗战期间,金女大加入成都难民中心,提供服务工作。学校迁回南京后,吴贻芳带领她的学生们在附近的一个镇上建立了另一个农村服务站,她曾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个服务站被视为该地区最出色的服务站,并成为这个县的模范样板。”[4]吴贻芳一生都在强调服务于人,并以此教育学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肩负起一份深厚的社会责任,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到农村建设中去。她的理念与作为影响着金女大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工作中去,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成功。金陵女子大学杰出校友,植物学家胡秀英女士肯定了自己在金女大所受教诲深化了她在农村养成了舍己为人的习惯。她曾写道:“道德最高的境界是忘记自己,服务他人。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语言不同,但是大家在这一点上的看法是相同的。”[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参与服务实践是吴贻芳培养学生“厚生”精神的重要方面。
而推观今日我们大学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往往只在一小部分学生中开展,比如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而这部分学生亦有交叉,所以参与对象的范围就更小。时间上也只有在固定的活动日进行,这样并不能在大多数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样的服务活动更应该在大多数学生中展开,并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找准自己的定位,了解自身的价值,明白服务的意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是可以使人生更充实的一件事,是可以幸福他人而快乐自己的。说得直白一点,责任在于你为别人付出了什么,而不是别人能带给你什么。其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一句空话,当我们为学生创造条件,当他们在书本以外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并为他人解决了问题的时候,也就有
了切身的体验和成就感,在无形之中承担起了这份责任,以及这份责任感重要到足以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也就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当代青年学生时刻为“我”独尊的风气。在大学里得着知识和养分的同时,也该将所学尽可能回馈社会。
天下为公之心,服务社会之才,责任感之养成,其必要性不仅仅在于个人的“称其与否”,根本目的应该是在于对国之贡献。
3容闳:心系中华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其时,容闳在美国留学多年,已然完全融入西方的生活,并没有迫切地想要回国,对他来说,很多东西都已经发生了变化。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圣经》中的一段话却总是浮现在他脑海之中,提醒着他“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不看顾自己家里人,更是如此。”(《提摩太前书》第五章第八节)对容闳而言,“亲属”是谁,“家里人”是谁,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然后,经过151天的海上漂泊,容闳回到了祖国。
“我既然远涉重洋,深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好处……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这将成为我毕生追求的目标。”————容闳容闳是一直认为自己肩负着这样的责任的,而这种责任的重要性是关乎着国家的富强的。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有为家的责任,为他人的责任,为社会的责任,由小到大,最高的高度,也就是最大的责任是“心系祖国”。
我们一直在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其实最该用大学四年时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肩负的责任的最终落脚点是国家,而其所肩负责任的重要性是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所以,爱国就是最重要的责任,心系中华是培养学生社会则感的根本和最终目的。
关于责任,关于爱国,每个人的表现方式都不尽相同,然而其深刻内涵始终都是一致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其实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对爱国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萧伯纳认为,“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心系祖国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可以说,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才是真正能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则大任的人。
4结语
青年学生一直是被寄予希望的人,青年学生的教育始终是最严峻的问题,年轻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曙光的象征,他们能够端正地成长和发展于个人和国家均有益处的。只要年轻的一代能够尽心尽力肩负起他们重则,必然能够创造崭新而美好的未来。故而责任感很重要,有了这种感知,才有前进的动力,“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于人、于己、于社会、于国家的最重要责任的诠释。就像金女大校友评价吴贻芳那样“代表中华民族,向世界发光。”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重要性的最终目的——为国争光。
注释:
[1]“who’s who of chinese nationalassociation of the mass education moment;”attachment to e.c.carter’s letter to johnd.rockefeller,november10,1928.iirrcollection,box 6;mcevoy,6.摘自【美】李可柔博士,毕乐思.光与盐.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2]pearl s,tell the people:masseducation in china.new york:institute ofpacific relations,1945,60-62.摘自【美】李可柔博士,毕乐思.光与盐.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3]程斯辉,孙海英.厚生务实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吴贻芳写给fenn博士的信,1950年1月14日,rg 11,series 2,box 76,folder 2075,ubchea,yds.摘选自【美】李可柔博士,毕乐思.光与盐.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5]胡秀英:《金陵予我》.摘自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节选自【美】李可柔博士,毕乐思.光与盐.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