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

文章 2019-07-23 15:32:47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儿童愿意动脑的精神,使儿童主体得到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砸缸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语文教科书中的“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不少人曾经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个小儿郎何以能够举起大石,又何以能够把大水缸砸破呢?其实对有些历史故事的细节,不必过分追究,特别是当它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诸多文学化、传奇化的色彩时。

这个故事源自《宋史》:“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画以为图,相当于现在大众媒体传播的效用。由此可见,早从宋代开始司马光这个儿时故事就被当作“神童”故事的典型,在民间广泛流传了。资料显示,至少从明代起,这个素材就被编选入一些蒙学读物中,作为儿童“聪明机智”的榜样教育后人。

而这个故事最早见诸近代意义的学校教科书中,当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有一篇文章《司马温公》:

司马温公幼时,与群儿戏庭前。有一儿,误坠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温公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全文共43个字,基本忠实于《宋史》,配合文字描述绘有插图。之后,这个故事又被选入了1912年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从文字到插图,基本上都遵从了1905年的版本。1921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三册中,再次选入这个故事,篇名有所改动,名为《司马光》。但在教科书编排的版式上,与之前稍有差异,之前是前一页文字,后一页插图,这个版本则是图文混排在同一页之中。

而在此期间,一些教科书中也出现了儿时司马光的其他故事。例如,1920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式学级国文教科书》乙编第三册收录的《司马光》一文,1922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第五册有《司马光改过》一文,以及1923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三册中《司马光剥胡桃》一文,讲述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即司马光小时候剥不开胡桃,女仆帮助他剥开了,他却谎称是自己剥开的,以致受到父亲的训诫。这篇选文教导孩子从小就要诚实做人,以司马光为例,因为他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公认的传统道德典范人物。

这一时期,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1923)第三册再次选入了这个故事,篇名为《司马光打破水缸》。与以前不同的是,这篇课文是以白话文来讲述这个古老的故事。就白话文语体的运用和语言色彩来说,这段文字已经接近于纯熟自然:

司马光也是宋朝有名的人,他小的时候和几个小孩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水缸上,偶然不小心,失足掉在水缸里;大家吓慌了,瞪着眼睛,没有办法。司马光一想:水缸里有水,若不赶紧救他,恐怕就要淹死呀。他情急智生,随即拾起一块石头,打破了水缸,终于是水都流出来了。

这一段文字增加了对司马光心理活动的揣摩和生动描写,又向文学化迈进了一步。而且,文中有一些语体词的使用恰到好处,可以作为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范本,例如“情急智生”一词。

1929年,商务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第四册选入了两篇关于司马光儿童时代的故事,即把司马光砸缸和司马光剥胡桃两个故事分别先后放在了一册教科书中,取名为《司马光的故事(一)》和《司马光的故事(二)》。能看出,无论商务还是中华出版的国文读本,依然还是保持了文言语体的一些痕迹。

司马光是古时一个有名的人,他小时候有两个很好的故事。一天,司马光同许多朋友,在花园里的假山上游戏。一个小孩子,从假山上跌下来,刚巧假山下面有一口水缸,小孩子落在水缸里。许多的小朋友,都吓得跑开了,只有司马光不跑,他就拿了一块大石头,把缸敲破了一个大洞,缸里的水都流了出来,落在缸里的孩子就没有淹死。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