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事论文

文章 2019-07-23 14:18:20 1个回答   ()人看过

关于国际时事的论文应该怎么写?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国际时事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国际时事论文篇1:

做好国际时事报道的三要素

摘要: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拓展,国际形势的走向越来越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受众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种关注从《参考消息》这类以国际时事报道为主的报纸的发行量稳中有升便可看出。

关键词:品位;立场;分寸

然而,中国的一些国际时事报道至今仍处于严重依赖西方消息源这样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正在崛起的中国急欲了解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声音;另一方面,国际舆论舞台上“西强我弱”的格局并没有大的改观,国内传播的一些国际时事新闻基本上出自西方主流媒体之手,中国媒体“原创”的第一手报道较少,甚至就连最权威的央视“新闻联播”,不少国际新闻的画面也基本来自西方媒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要以外媒报道为信息源的《参考消息》如何展开国际时事报道就大有讲究了。以本人在参考消息报社长期从事国际时事报道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在新形势下搞好国际时事报道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要素:

一、选题决定报道品位

地球上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报纸没有足够版面能够将所有信息悉数收纳,受众也没有时间、精力甚至兴趣一一关注所有新闻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为受众服务的首要功能就是有针对性地提供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并为多数受众所关注的新闻。报道选题选得恰当,对报道来说可谓事半功倍,同时也能体现这家媒体的报道品位和报道眼光。

一般而言,国际新闻报道的选题会根据各家媒体的定位有所不同,但作为大众媒体,影响力和贴近性应该是确定报道选题的首要标准。所谓影响力,是指新闻事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大小。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牵扯面越广、影响度越深的事件越有报道价值;就传播角度而言,影响小的事件一般可以忽视,影响大的则必然要关注。那么如何判断新闻事件的影响力,这里有几个标准:

1.新闻发生的背景:举例来说,同样一起恐怖袭击事件,何人策划、针对谁、意欲何为等这些非常重要。有影响力的国家、势力、集团策划的背景复杂的行动,与影响力小的国家、势力以至个体策划的行动不可同日而语。

2.新闻发生的地点:同样一起恐怖袭击,发生在美国和发生在影响力较小的国家、发生在美国的纽约和发生在美国的田纳西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

3.新闻发生的规模:同样一起恐怖袭击,如果在美国损失微乎其微,则其影响程度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发生惯常顺序的颠倒。所以,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与热点地区、焦点问题有关的事件,特别是发生在世界影响力大的国家的新闻事件,比较适合作为报道的重要选题。因为世界大国的有关动向往往会牵扯到国际局势的变化,受众更加关注便是必然。

而选题的贴近性,多与具体的受众有关。从常理上讲,人们一般对与己有关的新闻关注度会更高一些。所以,对中国受众而言,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国际新闻无疑应成为报道选题的首选。特别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今世界,所谓“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的分界已很模糊,很多时候,世界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中国搅起涟漪,而中国内部的许多重大事态同样会在世界掀起波浪。这种情况下,针对中国受众的报道必须尽可能地寻找国际新闻与中国相联系的契合点。与中国明显有关的国际新闻毋庸赘言,如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日本在diaoyu岛问题上动作频频等;即使那些看似不那么与中国有关的新闻,也经常能从中发现与中国相关的因素,如美联储的“量宽政策”虽是针对美国经济下的一剂猛药,但实际上却牵扯到中美贸易和汇率政策的冲突,因而必然会引起国内受众的关注。

当然,除了重大国际新闻,报纸上每天所刊登的还有很多一般性的外国政坛、社会、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新闻,这类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则主要体现在抓住受众兴趣和关注点上,即在多数受众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逐星习惯”、“对比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报纸编辑的选题一定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或以某个受众小群体的关注取向为出发点,而是要去寻求最具共性的受众关注点,只有这样,你的报道选题才会吸引更多读者。

二、角度体现报道立场

新闻界里流传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不存在不可报道的新闻,只存在如何去报道的问题。”这句话实际就是在说新闻报道的角度问题。大千世界,不同的国家体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喜好嫌恶导致各色媒体发出各路声音,不同的报道角度能体现媒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倾向。一条新闻,对于某个国家、势力、集团来说是噩耗,但对他们的对手来说很可能是喜讯。比如俄罗斯多莫杰多沃机场爆炸案,俄罗斯人举国哀悼之时,策划惨案的kb分子肯定正在庆祝。所以,媒体从什么角度、以什么口吻报道新闻事件,往往体现出这家媒体的报道立场。

本文开篇处,我们谈到中国受众对国际时事报道的高度关注与国际时事报道的信息源主要来自西方媒体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而且这一状况在短时间内恐怕改变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有关大是大非和国家利益的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上,中国媒体必须在来自西方媒体的信息源中找准自己的报道角度,必须通过报道表达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避免在报道上成为西方媒体的“转播器”和“传声筒”。尤其在国际政治斗争日趋复杂、各种利益交错纠缠的形势下,就更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厘清事态脉络,认清事件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从表面上看这是针对恐怖主义势力的一场军事行动,而中国对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是持支持立场的;但这场战争背后实际上还掩藏着美国试图控制中亚这一战略要地的深层图谋,矛头不光对准中亚各国和俄罗斯,也对准了中国。如果我们只是从第一个层面判断这场战争的性质,照搬照用西方媒体的报道角度和报道口吻,无疑会失去正确的报道方向;而如果洞悉美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的本质,我们就能通过报道揭示美国称霸世界的深层图谋,从而起到正确引导受众的作用。

只要媒体善于寻找角度,即使在报道中使用了西方媒体的某些信息源也无碍大局,《参考消息》在国际时事报道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报道方式就是很好的例证。当然,阿富汗战争是个定性比较明显的例子,在日常报道中更多碰到的是所谓“中性新闻”,即那些很难清晰定性的新闻事件,比如最近俄日岛屿争端和柬泰边境冲突。在这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端中,报道同样需谨慎把握基调和角度,采取客观平衡的报道手法,任何不恰当的倾向性表述都有可能使我们的报道甚至国家的外交工作陷入被动。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报道角度问题既表现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宏观层面,也表现在如何吸引受众的微观层面。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事态脉络千头万绪,从哪个角度展开报道,其对受众的吸引力大不一样。在这方面,影响力和贴近性仍然是选择报道角度的主要依据。就拿对美国总统国情咨文的报道来说,国情咨文涉及方方面面,而对于中国多数受众来讲,他们所关注的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在重大对内对外政策问题上的立场变化,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表态;前者涉及影响力,后者关乎贴近性。媒体的有关报道即可就此展开,而不必“流水账”般地面面俱到。

此外,在一般国际时事报道中,特别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新闻事件中的新动向、新变化、新提法、新内容,因为“新鲜”最容易吸引受众眼球。

三、尺度保障报道“分寸”

正如国际政治斗争错综复杂的现实要求中国必须妥善应对各种挑战一样,媒体在国际时事报道中同样需要妥善处理各种敏感问题。这里涉及的就是如何把握报道分寸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度”。如果说报道角度是新闻报道的横向轴,那报道分寸就是纵向轴。对世界上很多事务的把握,少半分即亏,多一分则过,编辑把握好报道分寸就如同厨师把握好烧菜的火候一样关键,这在许多敏感的国际新闻报道上更是如此:该放开报道时就大张旗鼓,该控制报道时就点到为止。当然,把握报道分寸说易行难,它要求编辑具备敏锐的新闻敏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政策把握能力。

毋庸否认,任何媒体都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倾向,因此,如何既开拓报道思路和领域、满足受众日益增强的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又妥善报道敏感国际新闻,是媒体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三个意识”作为行动指针。

我们常提到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首先是指媒体要顾全大局,让自己的报道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就拿目前震动世界的埃及局势来说,如果仅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这一事件无疑值得媒体大报特报,但如果纵观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的媒体就不应像西方媒体那般大肆报道当地的动荡和冲突,而是要保持理性客观的立场,把报道重点放到分析引发动荡的背景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上。

当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一些人们早先习惯的报道范畴、报道方式和报道尺度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单一。这些变化都要求国际时事报道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在许多我们不喜欢、不认同、甚至于我不利的新闻事件面前,是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报,还是主动寻找适合的方式、角度和分寸进行报道,从而占据主动地位?对于西方攻击中国的言论,是采取围追堵截、“密不透风”的应对方法,还是有选择地报道以澄清事实?这也能检验媒体在报道中是否具有“三个意识”。

如果出于怕捅娄子、犯错误的心理而不去客观报道,一遇敏感问题便回避,无异于我们把有关事态的“独家报道权”拱手让于西方媒体,相当于在战场上把阵地拱手交给敌人。

另外,把握报道分寸也存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亦即全面把握和局部把握的问题。对有些国际新闻事件应避免炒作,控制其报道规模;而有些新闻事件总体于我无害,但衍生出的枝节问题可能会有负作用,就可在充分报道整个事件的同时对有关问题的报道加以把握。只有善于在敏感问题的报道方面做到收放自如,媒体才能确保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添砖加瓦,而不是“得过且过”,更不是“不帮忙反添乱”。

国际时事论文篇2:

做好国际时事新闻编辑的若干思考

【摘要】国际时事新闻已经成为地方党报各版中阅读率最高的版面,如何利用有限的版面资源,大胆创新,是每个国际时事版编辑都在思考的课题。国际时事版要“做活”,需要编辑人员具有很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关键词】国际时事;编辑;党报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在报纸的各个版面中,国际时事新闻版关注度很强,阅读率很高,据统计,国际新闻在大中城市居民中的阅读率位列首位,大大高于本地新闻及副刊版。有些读者甚至拿到报纸从后往前翻,先看时事版再看要闻版,可见时事版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就党报而言,版面重点在政治性较强的要闻版,国际时事新闻要利用有限的版面资源,做活报道、做深报道、做好报道,为读者提供即时、鲜活的国际时事资讯,满足读者不断变化、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笔者在工作中,对此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一、国际时事新闻版是党报所有版面中最活跃的因子

党报是党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被称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要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传达民意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党报的版面分配原则是以政治性为要。一般来说,党报每日的国际时事新闻为一个整版,而都市报的国际时事至少为4个版,甚至国内有些“厚报”国际时事每天都安排整叠8到12个版。党报在国际时事报道中版面偏少,似乎有着先天的不足。然而,通过对读者的调查,国际时事版却是阅读率最高的版面,原因就在于国际时事新闻较其他各版内容相对活跃,比较重视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而受到读者的欢迎。

党报国际时事新闻的来源主要为新华社电稿,各家报社皆是如此。客观条件相同,效果却大不一样:各家党报的国际时事新闻版,有的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有的却四平八稳,几无亮点。编辑选稿、编稿、组稿、版式设计等工作水平在这其中起着确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对于国际时事版,没有独家新闻,只有独家创意。

以《青年时报》2011年10月12日报道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辞世的版面为例。乔布斯逝世这一新闻是众多媒体的关注重点。这个版面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运用苹果公司的Ipad作为背景图片衬托于文字之下,又用Iphone等苹果公司的品牌产品拼画出了乔布斯自信和蔼的半身像。整个版面采用黑白灰的色调,庄重肃穆,表达了对这位消费电子业界奇才的怀念。文字部分采用乔布斯“语录”的形式,回顾了他在苹果公司的辉煌业绩和艰辛历程。版面有态度、有感情、有信息量、有创意。这虽然是都市报的国际时事新闻版面,但对于党报而言,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好例子。

二、国际时事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政治素质

编辑要有政治胸襟和见识,要能够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抓住事情的要害,使新闻宣传紧密配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1957年,毛泽东同志曾两次提到过“政治家办报”的问题,“政治家办报”体现了党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要求,精辟阐明了政治与新闻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新闻媒体与社会发展现实紧密相连的规律。作为党报编辑,必须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新闻观,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这一点,从事国际新闻的编辑也不例外。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编辑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分析问题,判断信息。不能为求轰动效应,草率表态、信口开河。要把新闻事实客观、准确地报道给广大读者。

2、新闻敏感性

国际时事新闻编辑每天要面对上百条新华社稿件以及图片,根据版面,可采用的只有数十条,编辑要结合当前热点事件,准确判断稿件内涵价值,把读者最关心、最想了解的信息“拎出来”加以整合报道,这需要编辑对国际知识、新闻基本原理进行长期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国际时事编辑要成为杂家,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不断总结经验,培养判断新闻价值的直觉。

3、新闻前瞻性

新闻报道之所以受到关注,在于其“新”,同时新闻事件也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预测性。新闻事实发生以后,编辑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和可能出现的后续新闻作出预判,从而决定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4、文字素质

有人认为,编辑与记者不同,不需要太强的文字写作能力。其实不然,在编辑过程中,对稿件删改、对段落的整合、对内容的提炼、对标题的拟定都需要编辑过硬的汉语言文字功底。文字素质是编辑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作为新闻稿件的加工者和把关人,须臾不可忽视对自身文字水平的锤炼。

三、国际时事新闻编辑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1、轻量化不等于碎片化

在网络化大潮的冲击下,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快餐化”时代。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甚至掌上游戏机都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乘地铁、排队时、午餐中、入睡前都是阅读的好时机,大部分读者没有整段时间进行完整的深入的阅读。受此影响,传统报刊也在向轻量化的趋势演进,密密麻麻挤满整个版面的长篇大论通常让人望而生畏,短消息、短评论、好图片却普受欢迎。

为了迎合读者,一些报纸刻意增加稿件绝对数量,不论稿件新闻性强弱、不顾版面平衡原则,不重目标读者要求,有闻必录,“捡到篮里都是菜”,造成版面碎片化,信息量大则大矣,却失之凌乱。整个版面成了稿件的拼凑,信息的堆放,没有重点,没有中心,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好的国际时事版,主打稿件要及时有高度,重点报道要凝练有深度,视觉中心要醒目有力度。版面文图搭配、虚实搭配、长短搭配,做到有平衡、有美感、有创意。

2、表明态度不等于轻率定义

jzm同志曾提出“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媒体新闻是包含意识形态的,其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国际新闻的处理其实是表明了我国在相关国际问题和中外关系问题上的态度的,尤其是在一些敏感问题,如中美关系问题、领土问题、台hai问题上,更需要国际时事编辑有强烈的政治把关意识。在编发稿件时,要衡量一下是否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是否符合党性原则,是否符合外交规则。对于国际上风云诡谲的形势变化,编辑应该像外交家一样,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去审视。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国际时事新闻的创新空间很大,但不是毫无边界,漫无规则。对国际时事新闻的处理,需要胆大,更要心细。在态度鲜明的同时,守住底线。

在国际时事新闻编辑中,因为稿件来源主要为新华社电稿,主体内容一般而言是不会有政治性的差错,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在删节过程中出现“断章取义”,在合并过程中出现“似是而非”,以及在标题拟定过程中出现“大而不当”。编辑要通读稿件,领会内涵,切不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

3、重视图片不等于堆积图片

有人说,现在的报刊进入了“读图时代”,西方报界更把图片比作报纸的“心脏“。报纸诞生已几百年,随着摄影术的发明,图片在报纸版面语言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片(包括摄影和图表、漫画、美术作品等,本文主要指具有新闻价值和新闻内容的摄影图片)具有真实、直观、冲击力强等优势,成为现代报纸的最重要元素之一。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数码摄影技术日新月异,取代了传统的银盐摄影,数码摄影速度更快、表现力更强、后期处理空间更大,为报纸采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因而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空前重要。

在图片的使用上,盲目追求数量多和尺寸大是不可取的,新闻图片首先要表达的是新闻事件,并不是单纯为了版面的美观。在图片的选择上,要遵循“新闻性、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原则标准。要注重选择能表达情感、展示时代感、体现现场感的图片。从最近几届的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获奖作品来看,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重视图片背后隐藏的故事是当前世界新闻摄影的主流。

4、版面活泼不等于风格模糊

前文有述,国际时事新闻是地方党报各版面中最活跃的因子,在版式设计上,编辑的创新空间大,为了提升版面质量,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编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大胆创意。但是,与此同时,保持本报的整体风格仍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知道,一张报纸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一样。千报有千面,读者走过报摊,却能一眼从琳琅满目的报纸中辨认出自己想购买的那一份,靠的就是报纸独特的版面设计风格。以国内外大报为例,《renmin日报》“庄重、准确、朴实、大方”;《纽约时报》“高贵、严肃”;《泰晤士报》“紧凑、丰富”;《卫报》“工整、严谨、干净”……地方党报的国际时事版也要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与本报其他版面互相呼应,形成整体。当然,一张报纸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但在某一个时期内,一张报纸都会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字体、字号的选择,色彩的使用搭配,分栏的使用,图片的选择,底纹线条的运用,以至于留白的使用等等方面,都要有独特的处理方式,方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①黄茜,《时事编辑要提高素质适应时代要求》,《新闻窗》,2010(3)

②朱封金,《时事编辑的选稿技巧》,《新闻前哨》,2002(12)

③孙淑静,《浅阅读的内涵及其弊端》,《文学教育》,2007(4)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