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

文章 2019-07-23 14:01:25 1个回答   ()人看过

备课构想: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这是一篇童话,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幅图对应(六幅图用投影)。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素质。在学完每幅图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粘贴纸粘贴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小动物粘贴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 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具准备:

粘贴纸、幻灯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二、用谜语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启发法)

2.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青蛙是什么样的?

(2)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这篇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结合学习课文。

1. 找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图的投影)

(1)师: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提问法)

(2)师:小蝌蚪的脑袋什么样?身子什么样?尾巴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提问法)

(3)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

(4)师:指导学生用粘贴纸粘贴出游动的小蝌蚪的粘贴画,并让仔细观察。(指导观察法)

2.操作投影出现第二幅图。

(1)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读小蝌蚪,女生读鲤鱼妈妈,教师读旁白。

(2)师: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变化?他们遇到了谁?(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遇到了鲤鱼妈妈)(启发法)

(3)师:小蝌蚪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

(4)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变→长出两 条后脚。

找→鲤鱼

(5)师 :看投影,小蝌蚪见到鲤鱼的时候心情怎样?(学生发挥回答)

(6)指导学生用粘贴纸长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鲤鱼的粘贴画。

(7)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图。

(1)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读乌龟,找一名女生读小蝌蚪,教师读旁白。

(2)师:过了几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他们又看见了谁?(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了一只乌龟)(启发法)

(3)师:小蝌蚪叫了什么?乌龟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4)通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长出两条前腿,乌龟)

(5)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内容,粘贴出长着四条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乌龟粘贴画。

(6)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他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现第四副图。

(1)教师范读第四、五自然段。

(2)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了什么样?他们又遇到了谁?(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变短了,他们遇到了一只青蛙)(提问法)

(3)师: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4)通过读第四、五自然段,从而引出板书:(尾巴变短了,青蛙)

(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学生粘贴出青蛙的粘贴画。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思考。

(1)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2)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书:(尾巴不见了)

四、巩固知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1)找同学,根据自己的粘贴画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比一比看谁讲的有趣(激趣法)

(2)带上头饰,将这个童话演出来(表演法)

五、总结全文

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