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外公的作文
我们当然不能倒数生命的长短,所以必须珍惜眼前的亲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悼念外公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悼念外公的作文1
冬至,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而我,却在这一天,送走了我的外公。
天晴,这是最暖的一个冬至了吧,身处陵园中,心还是被一阵无情的肃杀刮得摇摇欲坠,寒冷,从心底油然而生。
看着外公安详地躺着,双眼紧闭,永远也不会睁开了,一直被我强行抑制的泪水终于争先恐后地涌了出来,眨一眨眼,两行清泪,携着我的留恋去了,留下了同样两行清晰的泪痕。我们都没有号啕大哭,是怕影响了外公路上的安静吧?默默低声地啜泣,悲伤便无度地蔓延开去。我的思绪,也随之漫溯。
外公是随遇而安,对生活没什么要求的人。衣服永远是那三两套,换洗无数,陈旧的气息让人一眼就忘不了。外公对生活是很吝啬的,这是我从小就印在脑中的深刻的记忆。厕所里不变的总是放着一桶水,一瓢子,每次他听到我上完厕所就按钮冲水,都要教育一番:这样多浪费水啊!用瓢子舀点水冲冲就行了,下次要记住!可能听起来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但他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老头子。我和表哥表姐都笑道:“水真是阿公的命根啊!”
外公还是一个古板的规矩人,这和他生长在解放前的旧社会,又身为家中的长子有很大关系。小时候看电视,只要坐得随意了点,笑声稍微大些,都会被他训斥。而外公自己,无论看书,看电视,吃饭,坐姿虽比不上军人的挺直,但永远都是端端正正的,可以说一丝不苟。
记忆里印象深刻的还有外公的床,是双层的,下面是睡觉用的,而上层,则堆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包装盒,袋子,坏掉了的收音机,药罐子......什么都有,什么他都不舍得丢,就这样日积月累,堆成了小山,上床没地方放了,床底也还可以放。为这事舅舅没少说他,但他还是一切如旧。我想,人老了,是不是对一切都会如此的留恋?
当然,外公藏起来的也不净是些废旧品,像他藏起的一些好吃的饼干,糖果,当我们兄弟姐妹都来了的时候,他都会拿出来分与我们,没吃完的当然又被他藏了回去。像非典的时候,板蓝根,“香雪”等药品的价格都被些无良的商人成倍地抬高,正当大家发愁的时候,外公却拿出了他的珍藏,我们都笑说应该给啊公记一等功......
外公什么都舍不得,买菜是这样,吃喝是这样,穿的用的都是这样。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外公的衣柜里竟然有很多崭新的衣服。原来,这些都是子女们买给他的,他喜欢得很,穿了一次甚至一次都没穿便把他们藏好,舍不得穿。
回忆中的点点滴滴是说不尽,道不完的,那温存,足以温暖一生。捧着手中的纸杯,我呆呆地想,以前,我一来,外公就会拿出一只矮矮的瓷杯,倒上满满的热腾腾的茶,放到茶几上,然后告诉我一声,那杯子是我的,里面有茶......而如今,一切都已远去了,留下了年复一年冬天的寒冷。
冬天,于我一直是忧伤的季节。记忆中,爷爷奶奶都是在冬天过世的,乡下的冬天很冷,屋里要生火炉,还有那下雨的天,泥泞的路。
两年前的十二月,我送走了我的舅母,这年的冬至,我永远告别了我的外公。
哽咽的我已经无法再说些什么了,只希望,只祝愿:外公一路走好......
悼念外公的作文2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距离清明祭祖踏青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昨天,收到表哥从外地发来的短信,告知他今年有事要去成都,不能返毕参加一年一度的上坟祭祀活动了,很是遗憾!表哥长期在外经商,对清明祭祖很是在乎,今年不能来,早早就委托我到时帮他带上一些香烛纸钱和挂坟钱,以表其对故人的哀思,对此,我当然不会推诿。
表哥的一则短信,勾起了自己对已故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在床上辗转反侧,我情不自禁地怀念起自己敬重的外公外婆。外公叫王国治,外婆叫张玉梅,辞世时享年都在90多岁高龄,外公外婆一辈子勤俭持家养育有6女2子,一生平凡地生活在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民风纯朴的黔东南州黄平县重安江镇,外公家就座落在重安江镇的中段,素有清水江北源之称的重安江,就从外公家黔东南民居风韵的三层木屋前静悄悄地流淌而过,街对面古老的石桥连接着两岸人民世代的往来。清澈的河里总有慢条斯理的鱼儿在水中游弋,一点都不惧怕人类,河边的稻田里养着肥美的鱼,故而,当地人从不捕食河中的瘦鱼。不过,幼年时去外公家,赶集天河滩上总有许多少数民族摆的狗肉汤锅摊点,宛如一道独特的风景,好奇的是外公从来不带我们去吃,后来才知当地汉族不吃狗肉。
外公一生从事糕点经营,方圆几十公里范围里,我外公的糕点名号可谓家喻户晓,每逢镇上赶集,重安江镇这个湘黔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就会吸引来八方四乡的人们,说起外公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尊称我敬重的外公叫王二公,身着不同民族服饰,说着不同民族语言的阿公阿婆,到外公家堂屋息脚和饮水都很随便和自由,简直可用川流不息来形容,人们那种一点都不拘谨的自然状态,颇有多民族和谐相处之美,也给我幼年的记忆留下了许多美好印象。
外公平时话语不多,从来不说一句多余话和带脏字的言语,作为外孙,我感觉外公外婆一点都不威严和严厉,有的只是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和力与家族的凝聚力。外公外婆相儒以沫几十年,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姨爹、姨妈、舅舅、舅妈等长辈,却对外公外婆除了敬重还是敬重,与许多大家族那种严厉的家风相比简直就是南辕北辙。据我观察,外公所秉持的那种勤俭直朴的家风,简言之就是外公常以一种悄无声息的具体言行警示人,以达到教化和感化后辈人的立竿见影效果,一粒饭掉在地上,外公总会屈身下去捡食,并常在厨房悄悄把剩菜剩饭埋进自己的碗底。
外公一生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但总在很平凡的琐事之中乐于助人。他帮助别人和邻里,总是那样的悄无声息,既随心也随意,一切都在很随缘的状态下进行,一点也不张扬和哗众取宠之意,所以,外公在重安江镇德高望重,就是渐渐日积月累树立起来的一种无言的口碑。外公年轻时当学徒时掌握的一些中草药技能,虽不是自己的主业,但却借此帮助了许多人,记得,学生时代一次放署假,长途奔波来到外公家,外公和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几人去后山挖草药,父亲很认真地向外公请教辩认着中草药及药理,可我们光顾爬山游玩了,至今也没有认识几位中草药,不过,后来听父亲讲,外公常用水冬瓜、鱼秋串等接骨草配制的药方帮助别人治疗骨折,用天青地白配制的药方帮助别人治疗口腔溃疡等,这些小丹方确有奇效。有一次一位邻居老婆婆下河洗衣服,不慎摔伤右手,青紫红肿了手背,外公采来一些草药,用碗擂好后贴上,第二天就消肿了。
外公远在重安江镇,我一生能聆听外公的教诲,屈指一算,也只有很可怜很短暂的几次,没有近在凯里、镇远的那些表弟表妹那样幸运,但至今回味仍然终生受益。黔东南比毕节海拔低,冬天没毕节这么寒冷,吃过晚饭,围坐在柜式的木炭火前取暖,外公总会用一种独特的夹杂方言的诵读方式,为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增广贤文》、《三字经》和《女儿经》,其实,当时我最喜欢聆听的还是外公口述的家族演变史和外公只身外出当学徒的经历,那简直就是家庭励志教育的活教材。外公常说:“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读书学本事,火烧不去,水冲不走。”外公对我的教诲最受益的也是最刻骨铭心有二句话,那便是“人要行得正,站得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钱在白岩,不苦不来。”转眼间,我敬重的外公已仙逝快二十年了,但凡自己的人生遇到挫折和转折的时候,已知天命的自己,依然会怀想起外公身前的谆谆教诲,有些可说已变成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我最钦佩外公的还是他养育和教育子女的那种无言的境界!除我母亲1958年支援高寒山区来到威宁从事教育工作外,母亲还有5个妹妹2个弟弟,在那个年代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外公抚育她们完成了中专以上学历教育实属不易。外公一点“重男轻女”的思想都没有,在母亲2个弟弟还没有出生前,一位邻居调侃外公:“王二公,你家墙上的花为什么只开花不结果”时,外公总是很淡然的一笑,并告诫女儿们说:“我抚养你们读书识字,即便今后你们客居他乡,也懂得教育子女,孝敬公婆,更重要的是在外面生活工作情况?也可以来信告诉爹妈呀!”继承这个优秀的家德家风传统,我们这些孙字辈有30多位兄弟姐妹完成了大专以上的学历教育,且分散在省内外10多个城市,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各自的聪明才智。
清明节将至,又是一年祭祖怀古的季节。我又怀想起外公葬礼时的珍贵记忆,它像影像不停地在自己的大脑中回放。外公出殡那天,重安江镇的天空阴朦朦的,不时有细雨飘洒下来,父亲作为长女婿,抬着外公的遗像行走在出殡的前列,两位舅舅不停地鞠躬向重安江镇上自发加入“路祭”的人们还礼,此情此景感人心脾,各种祭品陈列在祭桌上,在香烛飘荡的饮烟衬托下,是那样的让人崇尚与敬畏,感激与感慨呀!当天在重安江镇沿街共有30多家自发参加路祭。
事后,邻居长辈们说,如此规模的路祭,他们这个年岁的人也只是在解放前见过,估计再也不会重现了。对此,我常这样欣慰的想,外公王国治老大人平凡的一生真可谓是做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境界了,作为在毕节的外孙,我也感到无尚的自豪。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