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点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文章 2019-07-23 13:08:35 1个回答   ()人看过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认识为我们创建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点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经济发展又要兼顾环境保护。为了深入研究,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包含了深刻的环境保护理论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应该包含生态文明的构建,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环境观点 生态文明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GDP已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截至201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2013年人民群众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今天爆表了吗”。生态环境恶化势头明显,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经济发展又要兼顾环境保护。为了深入研究,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包含了深刻的环境保护理论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应该包含生态文明的构建,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对人与自然关系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有很强的理论启发意义。是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人与自然是密切相联、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这就说明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恩格斯也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遵守自然规律。应该说人类是从自然中诞生的,是历经了上万年的进化而产生的,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正是对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朴素观点。

(二)敬畏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且靠自然界生存,所以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来创造人类的历史,而不能随心所欲、肆意妄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自然进行改造,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也应该合理、科学地利用。恩格斯也有关于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观点:“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就说明作为具有理性的高级动物,人类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保护自然环境。人类应该从长远角度去看待自然环境,不断的为自然环境加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种群的延续。

(三)人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十分强调人对于自然的能动作用:“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恩格斯也说;“只有人才办得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马克思强调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人类才能充分发现自然规律,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同时,恩格斯还批判了自然条件决定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马克思科学地、辨证地阐明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既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三、经济视角下构建生态文明

(一)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同时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也主要是根据当地GDP的增长情况。这样的考核模式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但是,历经35年的发展,单纯考核传统GDP已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更造成了政府层面对于环境保护的消极态度。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构建上的重要作用,应该构建绿色GDP考核制度。

谓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将资源和环境独立出来,建立资源和环境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对现行GDP进行扣减和调整,从而得出绿色GDP。简单地说,绿色GDP=传统GDP -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目前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可以说,绿色GDP这个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就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可见,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通过绿色GDP核算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可以说,绿色GDP核算概念的提出,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的结合点,实行绿色GDP核算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与此同时,要把绿色GDP这一科学的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缘于绿色GDP核算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对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困难;二是绿色GDP对资源耗费的估价没有标准,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所以有一个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问题。但是由于绿色GDP所具有的优越性,开展绿色GDP核算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

(二)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是根本保障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要克服即将到来的“刘易斯拐点”所引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障碍,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产出”的棕色经济向“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和高产出”的绿色经济转变。真正践行“绿色经济”战略,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宏伟目标。

以浙江省为例,2014年伊始省政府就做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决定,其实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倒逼”机制的体现。表明了浙江省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来,把 “环境”回归到“民生”的本质上来。“五水共治”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出发,“腾笼换鸟”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绿色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前应该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促环保、以环保倒逼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路子来。

(三)环境保护税制改革

环境保护税制体系是指在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税目和税收政策的总称,旨在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调节纳税人的环境保护行为。环境保护税是一种庇古税,其核心精神就在于“谁污染,谁治理”。

通过对污染行为附加环境保护税使污染行为的成本变高,使得企业放弃采取污染环境的行为。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外部性,具有负的外部性的行为会使得供给大于合理的供给,也就是说,污染的供给大于合理的污染供给。环保税的目的就是让那些污染的企业承受自身污染所带来外部性的成本,这样企业的生产成本升高,污染必然会下降。

我国现行税制,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各税种之中。其中涉及环保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而:一是有关企业“三废”的税收减免。包括免除、先征后返增值税及减免征企业所得税;是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所得税减免;三是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税收调节;四是开征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五是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镇环保建设筹集资金。

四、结束语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认识为我们创建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政府部门要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改革环境保护税制,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敏雪.绿色GDP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57.

[2]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23.

[3]王玉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6):3.

[4]吴晓青.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0,(1):21-24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