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超载时代用户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一、信息超载对信息用户的威胁
海量的信息环境中,人们用于信息处理的时间越来越长,病态信息使用行为已给使用者带来种种威胁。
1.信息反客为主
信息数量巨大,会导致信息消费主体熟悉信息的时间大大挤压反思的时间,信息反客为主,产生信息异化现象。知识是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信息要转化为人需要的知识,上升为智慧,须将原始信息经过整理。由于知识具有隐性特征,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等人的心智内化过程,才能被真正理解并被准确运用。而信息的归纳、总结、提炼需要一个人留出时间,专门用于信息的处理。如果原始信息的组织性、有序性差,形不成知识体系,信息使用主体的创造性降低。“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当一个人一味地追逐新信息,那么最终必会沦为信息的奴隶。
2.身体疾患增加
长时间的信息接触会导致身体的虚弱,头痛、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腰椎间盘突出、血压增高、鼠标手等生理疾病。甚至,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的形体将会因此发生很大变化。因iPhone等移动类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需更加复杂的手眼协调能力,未来人类手臂和手指将会变得更长,以便减少常常伸出手臂的动作,而手臂上的神经末梢数量将会增加。因为计算机将会帮助人类进行很大一部分记忆和思考功能,而大脑体积将会缩减。由于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短信与别人联络,说话渐少,双眼经常盯着手机屏幕,科学家预测人类的眼睛将会变得更大,且眼纹更多。
3.催生精神疾病
信息超载已引起心理学研究专家的重视,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是信息焦虑。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的繁杂信息,大脑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便会造成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被称为“信息焦虑症”。沃尔曼认为信息焦虑的产生源于人们所理解的内容与期望自己应理解内容之间的差距,并警告说由于缺乏时间反思,信息超载会将人们变为机械的信息查询者。人们在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过大,超出了个人的有效处理能力,从而产生面对信息的低分析决策能力和无形的压迫感。长时间的信息超载还会导致人的阅读心情越来越浮躁,患上“注意力缺乏症”。为在有限时间内更大范围触及流行信息的“全景”,以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已成为人们从信息海洋中搜寻和捕捉有用信息的主流方式。过大的信息负荷会减少信息选择的时间,增强延迟选择的可能性,甚至使使用者只重视对信息的了解,而放弃对信息的知识性理解选择。对信息反思性选择工作量的减少,必然使用户的信息接触行为背离人的信息需要,不能确保思维和行为满足目的性和有序性。
4.弱化社交能力
过多的信息活动会减少社交时间,降低社交能力。现代数码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信息用户开会、吃饭、看电视等日常活动,人际关系也因此疏离。现实交往越来越被感觉“不需要”,因网络视频已让人觉得“天涯共此时”了。然而,现实交往是一种全感官即时性交往,而网络中介化的交往则是部分感官参与的异步交往,因此网络虚拟社交并不能弥补现实交往活动不足带来的缺憾。同时,从知识学习来看,隐性知识很难在中介化的信息交流活动中得到转移。由于隐性知识是扎根于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参与和使命,是非口语化的、直觉的和难以表达与编码的,这类知识转移的难度很大。因此,一个人要获得体系完备的知识结构,须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得到锻炼,并增强线下社会交往活动量。
5.影响创新能力
过度的信息接触会导致信息迷航,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创新能力。信息用户如果受兴趣的支配,在各类信息间自由跳转,就难以将精力聚集在某一特定问题上,从而忘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信息迷航现象。特别是网络媒介的信息消费,尤其要注意信息使用的效率问题。网络信息接触从内容来看,属于摘要式阅读;从时间上看,属于碎片化阅读;从阅读的思维参与度来讲,属于浅阅读;从阅读内容的内在逻辑上讲,属于非线性阅读。摘要式阅读和非线性阅读破坏了阅读内容的完整性,弱化了对某一主题内容的深入思考。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影响了阅读时的思想参与,削弱了用户的创新思维。而全神贯注、将注意力长久地倾注于某一件事,才有可能灵感勃发,产生超常的创造力。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在不同的信息窗口中不断切换,注意力不断转移,工作效率必会降低,个体潜在的创造力受到抑制。此外,由于疲于应对新的信息,记忆被迫外包给了网络,大脑本有的信息贮存功能被交付给电脑。记忆外包当然节省了脑力,但主体也因此削弱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理解程度,外在于己的信息难以转化为内在于我的知识,主体借助知识的实际运用而产生智慧的可能也因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信息超载时代的用户自赎
面对日益严重的信息超载问题,信息用户并非无所作为,虽无法突破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极限,但用户可通过科学组织信息活动避免超载带来的负面影响。
1.养成良好的信息使用习惯
各种符号类型的信息产品要合理搭配,图像、文字符号各用其长。如视觉符号具有瞬间性,是最高效的信息接收方式,而阅读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才能接受相对完整的信息;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的多媒介符号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却容易干扰人们的思维,其接受效果往往不如纯文字文本。因此,在学习性信息活动中要注意各种符号文本合理搭配,特别要为纯粹的文字阅读留下一定的空间。在关注内容上,要结合工作需要和兴趣所在,确定重点关注的信息范围,排除对工作和个人发展无效、低效的信息。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对用户有意义的信息必然会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或抵消,为减少无意义信息的干扰,用户应在长期的信息活动中缩小信息关注范围,重点关注最有价值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类型。同时,还要增强心理控制力,避免被兴趣支配,一味追新求异而在信息活动中模糊了信息接触的目的,丧失信息使用的主体地位。
2.科学组织信息来源与内容
过度信息对生活充实的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为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信息使用者须懂得取舍,善于选择。“信息对人的生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意味着信息越多越好,要考虑它在量上的适度性以及在质上的适用性。量上的适度性就是信息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来说,既不缺乏,又不过量。质上的适用性是指信息的有用、有利,不会对个体的身心构成危害。”信息媒介组织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将无序化的信息结构化、专题化。信息媒介组织强化了信息的有序性,但每类媒介对信息的组织化程度不一样,因此对各类媒介的特征应有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利用。如报纸可选择新闻周刊看。新闻可选择要闻看,以浏览式为主,将厚报读薄。电视可充分利用节目预告,选择性收看频道与节目。对网络要充分利用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个性化数据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的组织具有非线性特征,信息之间的跳转极为容易,因此要更加注意信息超载问题。
3.合理分配信息使用的时间
合理分配信息使用的时间涉及两个方面。首先,要限制信息接触的时间,有规律地留出部分时间远离信息媒介,将这段空白时间用于身体锻炼;坚决反对“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过度信息活动,讲究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加信息整理的时间和信息应用的时间。理由在于只有将信息整理归类,才能转化为用户自己的东西。电脑日益掌中化,手机日益电脑化,现代个体已成为网络中的移动节点,信息的快速更新激化了人们的时间紧迫感。然而只有在远离外界信息打扰的寂静中,才会转向自我内心,在静默中体会、反省、怀疑、选择,升华对已知信息世界的理解。
4.掌握现代信息使用技术
掌握专业化的信息搜索技术。首先要掌握信息搜索技术,信息搜索技术具有智能化与精准化等优点。通用搜索与各类垂直搜索软件,能帮助用户快速地寻找到所需信息。其次要有效地利用推技术。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具有身份识别功能,可通过IP地址、用户登录、cookie、视频辨认等手段区分每一个用户,用户可根据自己定义的准则,让软件系统自动搜集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并使其将信息传递至指定的地点。再次,要变传统的信息储存方式为网络储存方式。传统的信息存贮方式多种多样:笔记、音像制品、纸质载体、剪报这些以物理形态存贮的信息存在诸多缺陷:不方便整理、信息归类费时费力、查阅困难、存储空间大、物质载体容易毁损、复制共享困难、信息购置成本高物理形态信息产品的种种弊端,都可以被电子信息产品有效地解除。
5.付出必要的信息服务成本
优质的信息服务须付出相应的物质代价,无论是文件下载速度的提升,还是特色数据库的使用,都要求支付一定的费用。在网络信息环境中,免费信息服务是存在的,这种免费实质上和收看电视节目一样,需付出注意力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须作出成本选择:时间或者金钱。付出时间需忍受广告的干扰,付出金钱可获取“广告清洁版”。因此,用户应付出必要的金钱成本,以降低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将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投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此外,还要有合作共享的精神,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散落各处,一个人很难将这些信息迅速搜集在一起,即使有现代网络搜索技术的帮助,许多非结构化的信息也很难被搜索到。因此,为提高个人的信息使用效率,在信息使用上可与有共同信息偏好的人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应对信息超载问题,信息用户既要避免一味追逐新信息而沦为信息的奴隶;又要注意在减负过程中避免信息偏食,造成信息的结构性营养失调,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