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资在华研发机构的自组织能力研究论文

文章 2019-07-23 11:29:25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相关问题研究的论文和资料较少,相关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某些个别的领域和范围,比如祝影和李茜的《在华外资研发机构本地绩效的评价因子研究》从绩效评价的角度指出了“在华外资研发机构规模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对本地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利弊影响各不相同”这样一个事实;唐甜甜和王维成在《在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研究》一文中从宏观方面研究了在华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竞争方面的技术手段和同化策略。该文只是研究了全球的企业人力资源问题,而没有针对美国在华的研发机制进行分析;薛蓝、沈群红、王书贵三位学者虽然把研究主题转移到研发机构上来,但作者的视域仍然是以跨国公司为研究标的的,对于中小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基本没有涉及,而且三位学者所用的资料也是极为有限的,在研究时间上也使用了较为保守的资料;汪巍在《美资在华企业的人事管理》一文中对美资在华所有企业进行了统计,强调了中美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的诸多差异,视角较为鲜明,论证极为有力,但正如上面所提及的,作者的视角仍然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对于美资在华研究机构的情况则很少提及,对于美资研发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缺乏总体的考量和全方位的认识,相应的结论也较为简单和粗糙。

就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国内学术界几乎没有一篇硕士或博士论文是以《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相关问题》为标题的。上海交通大学的白冰天学者虽然以《外资研发机构引进的政策研究》为题写了一篇硕士论文,但文章的研究始终是以所有的外资机构为主线的,课题虽然涉及到了美国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法律和政策问题,但对于美资研发机构在华开展业务的文化及技术制约等因素缺乏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对“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相关问题”字样进行检索,没有一篇学位论文是以此为题的。相关的零散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单一领域,视域也较为狭窄。

就科研资助的领域来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的盛垒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67)和国家重大软科学调研项目(2007GXS1D018)《外资研发与我国的自主创新》。该课题的先期研究成果反映在《科学学研究)) 201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外资研发是否促进了我国自主创新:基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一文中。该课题利用37个工业行业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外资在华研发活动与我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指出行业外资研发的增多对我国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研发的影响效应呈现出行业的差异性特点,外资研发介入强度高的行业受惠于外资研发的促进作用也越明显。

同时,研究也发现,外资研发对内资企业专利产出的促进作用相对显著,但对国内企业创新投入方面的影响却较为有限。该课题对于我们行将进行的研究大有裨益,但由于作者的研究基点仍然是所有的外资研发机构,因而对于美资研发机构发展的特殊性问题没有提及。同时由于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以技术和管理为主线的,所以对于其他的政治、经济、市场准入和资金支持特点等问题缺乏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在全球重要的大型站百度和360搜索栏中搜索,没有一篇论文是以《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相关问题》为标题的;也没有一部著作是以此为书名的;国家级大型课题的招标中,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资助项目是以《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相关问题》为研究标的的;相关的研究美国在华设立研究机构的网络资料大都比较散乱和初级,而且有些统计资料大多过时并极为简单;有些作者曾经试图就美资在华的科研机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但因苦于没有一手的资料而不了了之。

综言之,国内学者对美资研发机构在华开展业务的相关问题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论文和资料较少,相关的研究也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而且真正从综合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美资研发机构在华开展业务的相关问题的论文很少。本课题将在国内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鼓励外资在华研发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从宏观的视角探讨美国在华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的外在制约因素和环境特点等问题,以期先期成果能够支持中美科技合作论坛和科技对话。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由于受语言及翻译水平的限制,本课题对国外有关美资研发机构在华开展业务的相关问题的梳理,只集中在英联邦国家,重点集中在对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巴西、印度等国家学术资料的搜集和翻译上,对于俄罗斯学术界的成果只是稍作提及。在各大英文网站上搜索,以“Analysis on relevant factors of American R &D institutions in China”为标题的论文一篇没有。基于此种状况,本课题组又联系了在美国的访学导师,并请导师协助了解美国各大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情况,美国对涉外研发机构的监管标准、市场准入情况和法律授权机制,收到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和资料。这些对我们行将进行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就与该课题研究的相关领域,国外的专家和学者还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Narula}Marin教授在“FDI Spillovers,Absorptive Capacities and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Evidence from Argentina"[R].(Research Memoranda 018, Maastricha MERIT,Maastricht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03.)一文中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包容性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的资料对我们很有帮助。缺点是该课题的研究视域局限在阿根廷,而不是美国。美国芝加哥大学的Pearce教授在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一文中对跨国企业科技研发的国际化趋势进行了模态化的描述,其中的拓扑引子分析法对我们的研究大有帮助,但该研究的缺点是:静态化描述多于动态性分析,所用资料较为陈旧,而且研究的视域集中在全球,而不是美国。另外还有Hu} Gary在“FDI impact and spillover: evidence fromChina's electronic and textile industries”一文中对中国电子行业和纺织行业研发企业的知识溢出问题进行了实证的分析,其中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ddy对印度科技研发企业的国际化进行了研究,指出美资在印度也同样设立了很多的科技研发中心,而且大多以独资为主;另外有一批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学者对美国在本国设立的研发机构进行了分析,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总体上看,国外对美资在华研发机构的特点及业务开展障碍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相关的资料不多,而且大多数的研究资料都集中在美国本土。我们将借助云检索和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共享机制来完成资料的翻译和整理工作。

三、本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对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的科技研发中心进行电话访问,咨询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现状信息,包括企业的类型、领域、在华经营状况;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动机、研发机构管理模式、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与在该企业在华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关系、本地合作伙伴、与本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状况、人才、投入、科研成果、研发机构与母公司研发部门的关系等。采用数据调研法对中国美国商会(AmChamChina)所列出的在华美资研发机构进行数据分析,找出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美资在华科研投资有所收缩的深层原因。

2、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世界500强中的美国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动因,分析中美两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法律差异和政策区别,对美资在华研发的市场准入机制、技术转移水平、资金流动频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回归和方差计算。最后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找出美资在华科技研发活动的主要障碍,从而支持中美两国高层之间的科技对话与合作。

3、通过建立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采用模态分析法研究美资研发机构在技术转移和扩散方面发挥的作用。

4、网络支援法。本研究将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支持力,通过云搜索来联系中国美国商会、美国中国商会、中国商务部和国家科技部等官方和非官方部门来寻求数据的支撑和帮助。因为只有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才有权威的说服力。

5、利用文献翻译法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对称性翻译、对美国对外科技研发输出的政策和法律进行准确的翻译和定义;对于美国在输出资本和技术的同时所隐含的政治民主性输出、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等进行准确的捕捉和淦释;对于研究本课题中出现的关键词和专有名词进行讨论式的翻译和语义学上的界定,避免核心词汇使用的误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