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研究论文
摘要:语码转换是语言文化接触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具有建构身份、表达幽默、突出语言优越感、表达人际意义等多种功能,而身份建构与认同和语码转换就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在交际情境中,交际者通过语码转换建构了两种交际身份,即权势身份和等同身份,而这两种身份的建构主要是通过“突显”这一认知机制及其认知机制背后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或动机所联系的,同时交际语境对身份建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对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做出了深入分析,旨在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实现交际意图和意义,同时这也进一步丰富了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互动社会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语码转换;身份建构
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与身份的紧密联系以及语言选择对身份和人际关系所起的建构作用,所以语言与身份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及跨学科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陈新仁提出身份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话语与身份的关系,更要关注交际者通过身份选择与建构传达什么样的交际效果、选择与建构特定身份对交际双方人际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1]作为一门新起的研究领域,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社会和认知因素结合在一起,相较于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该研究视角从多角度更好地解释了各类语言现象。身份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且也是语言选择的结果,而交际者对语码的转换其实就是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建构自己的身份,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因此,从该视角研究语言和语言策略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语码转换定义及研究现状
作为语言文化接触的自然产物,语码转换是语言变异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关于语码转换,国外学者Myers-Scotton[2]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双方在同一次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变体的现象”。甘柏兹[3]也对其进行定义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将其分为情景语码转换和喻意语码转换。在国内,何自然、于国栋[4]、祝婉瑾[5]等也对语码转换做出界定和探讨。简言之,语码转换的本质特点就是同一语境中两种或多种语言、语体共存,并在会话过程中通过从一种语码转换为另外一种语码来实现某种交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如社会语言学、认知语用学、语法结构、系统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等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分类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呈现特征主要为:从社会语言学、功能语用学视角出发来研究影响和制约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转换动机和语用功能;从句法学角度来研究其句法结构特征;也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语码转换的认知机制做出研究。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达委婉幽默、突出语言优越感、改善谈话气氛和建构人际意义等,而身份建构和认同与语码转换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和人际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如何动态建立的以及这种联系之间的建立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还需要进一步做出探讨。因此该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以及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语码转换现象做出分析,以期对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做出全面系统的把握,进一步丰富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
2理论基础
2.1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身份建构是互动社会语言学的核心问题,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认为“身份已不再是变异社会语言学范式下的语言使用者这一既定身份,而是互动各方通过各种互动手段和资源以及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协商而建构起来的动态概念。”[6]该理论视角主要探讨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会话策略是如何同言语与非言语语境化提示一起构建说话者身份,强调交际者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互动性”,但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及人际意义表达之间的认知机制与操作并没有涉及,因此这就需要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因素来解释二者的联系。
2.2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Theory)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突显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互动社会语言学的意义,是交际者建构身份和表达人际意义的一种方式。图形是认知中显著的部分,是注意的焦点,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背景不如图形那么显著,可以视为我们认知图形的参照。根据Myers-Scotton提出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她将语码转换涉及的两种语言分为主体语和嵌入语,并认为“两者间的关系可以从图形-背景理论得到解释,即嵌入语这一图形通过主体语这一背景而达到突显的效果”。[7]因此在语码转换语境中,就形成两种模式:1)主体语汉语+嵌入语英语,2)主体语英语+嵌入语汉语。根据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以上两种模式又可表示为:1)主体语汉语(背景)+嵌入语英语(图形),2)主体语英语(背景)+嵌入语汉语(图形),它们分别体现了由于突显对象不同而引起图形与背景角色的转换。
3语码转换与身份关系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身份不再仅仅被看作在话语中再现的,而是被认为是通过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实施和体现的。他们通常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策略传达和建构身份。”[8]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被交际者广泛地用来建构不同身份。由于身份是社会赋予人们的,所以身份关系也是交际双方的一种社会关系。Gregory和Carroll(1978)认为“语言不仅仅用来指称事物或表达思想,还能传递谈话者之间的关系。语码转换通过改变权势量和同等量(powerandsolidarity)来描写社会关系。”[9]在言语交际中,身份关系通过不同的语言策略来建构、维持和改变,其中语码转换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策略。说者有意地从一种语码转换为其他语码可能与听者建立权势身份,或同等身份。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选择相应的语言变体,而选择这些语言变体的目的一是显示社会身份;二是使双方的沟通更融洽。”[10]基于此该文将语码转换和身份建构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分为两类:权势身份建构和等同身份建构。前者主要指说话者通过语码转换来突显自己在特定语境下的权势身份或地位进而实现其交际意图;后者主要指通过语码转换来表明自己与对方的等同地位,或者说是对某一文化身份的认同。
3.1语码转换与权势身份建构。权势身份关系一般受民族、社会地位、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交际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交际中,当会话语境或交际对象发生改变时,说者将通过语码转换来显示高权势的身份以达到让对方行事的目的,从而实现交际目的。例2(教学结束后)(1)T:That’sallfortoday,你们的毕业论文开题什么时候交?下周一怎么样?Ss:啊?太仓促了吧?可能完不成啊。T:那下周五呢?Ss:再缓两周吧?T:Nobargaining!ItisduenextFriday.That’sallfortoday.Classdismissed.(S=student学生;T=teacher教师)以上语码转换的例子来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此对话涉及3个话轮。在第一和第二个话轮中,老师与学生通过汉语对论文上交的时间做着协商,同时对话双方使用汉语也激活了相应的汉语文化模式。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老师通过运用和学生共享的汉语建立了一种平等关系来表明师生间的平等和亲近,也传达出师生互为朋友关系身份的社会文化暗示。但是由于学生的再一次推延,在第三个话轮中,老师使用Nobargaining!ItisduenextFriday将其从汉语中突显出来进而激活了老师的职业身份。该例中,汉语被看作是主体语而突显的英语为嵌入语。根据理论所述,嵌入语Nobargaining!ItisduenextFriday被看作是以汉语为背景的图形,因此,比起主体语(汉语),嵌入语(英语)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相应的,老师因突显程度较高的英语语码的使用,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从而明确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身份。在这里,英语负载了像“权威”“正式”等社会文化意义,老师事实上是想通过语码转换来改变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通过强调自己教师职业身份实现要求学生按时上交作业的目的。在这整个对话中,尽管不止一种身份被激活,但老师通过语码转换这种会话策略使自己的职业身份突显了出来。
3.2语码转换与等同身份建构。在同等关系中,交际双方的同等身份关系往往是基于交际者共同的社会背景或社会经历建立的,强调其共同性。身份认同所带来的语码改变,通常发生在交谈双方中的一方为了表明与另一方有着相同的社会经历,或者有共同身份标志的场合。例3(在一外资企业中)William:Howwasyourweekend,XiaoLi?XiaoLi:Iwenttothecinemawithmyroommate,FangYan.Haspeakofthedevil,hereshecomes!方燕,你要去哪里?FanyYan:我正找你呢。上例来自外资企业中一名中方员工与外籍同事和另一名中方员工的对话。以晓丽的话语为节点,晓丽在与外籍同事William交谈时选择了英语,但是当晓丽见到自己的室友方燕时便转换了语码用“方燕,你要去哪里?”来与她打招呼,此处晓丽用汉语表明自己的身份从而与方燕建立了身份认同。该例中,由于汉语从英语中突显了出来,所以汉语被看作是嵌入语码而英语是主体语码。在图形-背景结构中,英语表达作为背景而嵌入语“方燕,你要去哪里?”则被看作是图形并在背景中突显出来。通过对汉语语码的使用,晓丽表明了自己与方燕共同的身份文化背景,动态的建构了自己所属的文化身份,实现了身份认同。同时,晓丽由于不同的交际对象而选择了相应的语码,表明了语码转换也受社会语境因素的影响。社会语言学家也认为在双语或多语会话情景中,会话者对语言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诸如交际情景、交谈对象、会话主题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晓丽在语境因素的影响下,使身份与方燕趋于一致从而建构了自己的身份。
4结束语
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语篇中嵌入语码的“突显性”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促进交际意义的正确理解,实现交际目的。根据互动社会语言学身份观与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文章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对具体的语码转换语篇做出了分析,主要探讨了交际中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以及影响二者联系的因素。通过对语码转换实例深入分析后发现,在交际情境中,说话者的权势身份和等同身份是通过语码转换动态建构的,而这种动态性主要是通过“突显”这一认知机制及其认知机制背后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或动机联系的,同时也发现语篇中语境对身份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语境,说话者会做出不同的语码选择来实现交际目的。该研究从认知、社会和语境角度对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关系做出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解读,这为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及人际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认知研究方向,也强调了身份意义建构的语境作用。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与身份动态建构的认知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将会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这种现象,从而更好地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实现交际意图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27-32.
[2]MyersSC.SocialMotivationsforCode-switching:EvidencefromAfrica[M].London:ClarendonPress,1993.
[3]GumperzJJ.DiscourseStrateg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4]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95.
[5]祝婉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255.
[6]吴东英,李朝渊,冯捷蕴.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当代语言学,2016(4):514-531.
[7]MyergSC.ATheoreticalIntroductiontotheMarkednessModel.InMyer-Scotton.Ed.CodeandConsequence:choosinglinguisticvarieties[C].NewYork,Oxford:OUP,1998.
[8]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5):702-710.
[9]GregoryM,SCarroll.LanguageandSituation:LanguageVarietiesandTheirSocialContext[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78.
[10]陆小鹿.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国语文,2015(6):70-74.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