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情况有哪些
近几年,笔者从教学和考试中总结学生翻译文言文失误的情况,学生的失误形式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 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 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 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 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 添,没有的却要增添。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 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