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临界生的施教策略思考学科论文

文章 2019-07-23 10:36:18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临界生的范围界定

所谓临界生,从当前的学业成绩评价标准来看,主要是指这两类学生:一类是临近及格线(60分)的准及格生,一类是临近优秀线(80分)的准优秀生。而且这两类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在多次的测试中处于这样的临界状态,偶然出现临界情况的不应在临界生之列。

这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突破“界限”,更上一层楼。做好这两类临界生的提高和转化工作,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确实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东莞市教育局政治教研室陈礼兴老师用最简洁也最中肯的一句话:“得临界生者得天下”,概括出了提升和转化“临界生”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造成临界状态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处于临界状态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层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学力因素两大方面。

1、心理原因

主要是指由于心理因素制约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导致处于临界状态,包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思品课兴趣不浓、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难集中等。

2、学力原因

主要是指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原因,导致经过努力成绩还不理想或无法提高,包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强、思维分析能力较差、知识运用能力较弱、解题技巧不高等。

三、课堂教学中有效施教策略思考

根据临界生的情况和造成临界状态的原因,在这里主要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施教。

(一)针对心理因素采取的施教策略

1、端正学习态度,奠定学习基础

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好思想品德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处于临界状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

教师要以严格要求,正面教育为主要手段,持之以恒地进行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如制定规范的课堂常规,并严格检查落实学生执行的情况,及时加以总结和表扬;也可以通过开展诸如“课堂之星”之类活动的评比,向学生进行有关的正面宣传和鼓励;同时,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规范的语言表达、严谨的课堂板书、饱满的教学热情,感染和教育学生。

2、创设鲜活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可见,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知识的巨大推动力。而学习思想品德兴趣不浓是学生处于临界状态的重要原因。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将课堂知识情景化,以情景贯穿课堂、呈现教学内容。这主要涉及材料的收集和运用问题,我们可以借用时政、典故、图片、音像等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创设鲜活情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实效的目的。当然,一切以有效教学为前提,而不是堆积资源、走过场。

例如,在学习 “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引用“吃蛋原理”这个哲理故事,将其以漫画的形式生动的呈现给学生: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假如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坚持每天吃一个鸡蛋;把鸡也杀了吃掉;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吃蛋原理中的三种消费方案,第一种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种把鸡也杀掉,虽可供一饭之需,但只能改善一顿,此后便只能安守清贫了;惟有第三种方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既有鸡吃,又有蛋吃,生活质量才会有大量的改善和提高。在上述三个消费方案中,选择后者,符合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引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就顺理成章、简单易懂。如此教学,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符合学生“胃口”,学生们均感觉新奇有趣、乐于参与和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3、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

临界生在学业上总是上不去、下不来,一直徘徊在及格或优秀的边缘,容易导致临界生产生“学不好思想品德”的心理障碍,从而缺乏学习思想品德的信心,对待课堂学习自暴自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排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克服妨碍学习思想品德的不良心理,增强他们学思想品德的信心。

教师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尽力学习,只要自己尽了力,以后回想起来也不觉得虚度时光;另一方面对他们在课堂学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要给予充分考虑,精心设计学习的内容,甚至特意准备他们能够“吃得下”的内容,使他们相信“我还行,我能学好思想品德”,从而慢慢恢复他们的学习信心。

4、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竞争能给学生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学生压力和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动力。临界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无法将课堂进行到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心设计出恰当的竞争环节,让竞争的氛围弥漫整个学习过程始终,有利于吸引两种临界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效率提高。

例如,在学习“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这一内容时,我不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而是设计了“以大岭山中学法制副校长为采访对象,结合本课的有关内容,思考你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采访提纲,看那个小组设计的提纲最科学、最可行”的环节。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告诉学生,表现最优秀的小组可以在课后随教师去采访当事人。这样,通过小组形式进行竞争,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学们都能够运用课堂知识,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了确实可行的采访提纲,收到了较好的课堂实效。

5、倾注情感因素、给予“特别照顾”

情感关注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两种临界生,在情感上给予特别关注,效果是明显的。首先要对班中的两种临界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精心设计问题,让不同层次的临界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问时,对于“心中有数”的临界生,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要大力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有充足的耐心,对于答错或答不完整的地方,要多鼓励,而不是轻易放弃。

除了老师的“特别照顾”,还可以引导学生间的“互相照顾”,发动合作学习。适当的时机,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对于临界及格同学提出的问题,抛给临界优秀的同学去解答;对于临界优秀同学提出的问题,抛给成绩突出的同学去回答;还可以在小组讨论、题目互改中巧妙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学习,“互相照顾”。

(二)针对学力因素采取的施教策略

1、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临界生易学一点

根据临界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呈现要注意适当降低起点,让临界生感到能学、想学;对于课堂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要通过多个层次呈现,适当分散,让临界生感到易学、愿学。

如对于“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课中的“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这一知识点,我分“为什么能涌流”、“如何涌流”两个层次呈现,让学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逐层理解、接受。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在练习中补充一些综合性题让他们吃“饱”,而对临界生不做统一要求;对特别难以一下子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放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加深和拓展。也就是说,先考虑让学生都有得吃,再考虑让层次较高的学生吃饱。

2、精心设计问题,形成难度阶梯

“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问是很大学问。为了兼顾两种临界生,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要坚持两个原则:难易结合、各有所得;深入浅出、回归课本。

如在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课题时,我设计了“小严一家的收入—小严爸爸支援边区—小严家的幸福生活—小严的个人创业”的连贯情景,结合情景提出的问题主要围绕“为什么”、“体现什么”两个方面,适当降低难度,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有话可说,主要面向临界及格的同学;而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所选择的“存在收入差距就不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不能存在收入差距”这一辨析题,主要针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拔高,主要面向成绩较好的临界优秀的同学。值得强调的是,不管什么材料的运用或问题的设置,都必须回归课本,落实到知识点上。

3、优化练习、注重方法,提高能力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课堂实效是第一位的,因此适量的当堂练习必不可少。针对临界生思维分析能力较差、知识运用能力较弱、解题技巧不高等情况,在课堂过程中必须用心选择、精心设计、优化练习,同时注重解题方法训练,提高他们的能力。

练习的选择和设置,不能是枯燥的、机械的,可以在每个知识点之后,或在整节新课之后,形式可以多样化、活动化。在练习中,既注意知识点的难易结合,让两种临界生都各有所得,又注重渗透解题技巧,将目标面向中考,提高能力。具体要做到:第一、以重大时政、社会热点、乡土材料为载体,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和设问,学会收集和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注意图表的教学、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第三、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本学科书面表达的规律和要求;第四、加强开放性试题的训练,不注重给出答案,注重对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尤其是临界生总结出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的实际,做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