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过程底质改良技术研究的论文
一、养殖池塘底质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大面积池塘底质恶化及其导致的养殖水域污染、池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积、有毒物富集、大规模水产动物病害频发等问题日趋严重,并在近年愈演愈烈,已成为困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底质恶化的原因
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造成大量的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沉积在池塘底部,加之大量的人工饲料、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重金属等投入养殖系统,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系统生态金字塔畸形、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由于池塘底泥的自净和缓冲能力有限,当放养密度、投饵用药等因素超过池塘的生态容量时就会造成底质和水质的恶化。
三、底质恶化的危害
1.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危害养殖动物
池塘底质老化后,嫌气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并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亚硝酸氮、甲烷、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都对养殖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且在养殖体系中不断累积。
2.导致底层严重缺氧
池底过多的淤泥会氧化分解消耗底层原本稀缺的氧气,造成底部缺氧。在缺氧条件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质,产生大量的还原性中间产物,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当水中有氧时,它们就会与氧结合,从而消耗水中的氧气。据报道,高密度养殖池塘中淤泥耗氧量占水体总溶氧1/3以上。
3.导致生境酸碱失衡
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淤泥中有机物在自养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产生各种酸类,使底质和水质酸化,pH值明显下降。酸碱度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水生动物的呼吸。过酸或过碱的水均能够刺激鳃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使养殖动物从水中摄氧能力减弱。因此,酸碱不适,即使在富氧水域里也会出现缺氧症状。
4.促进敌害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底质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及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的卵,底质恶化,致病原就有可能大量繁殖;水中致病原的数量达到阈值时,就可能导致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
5.限制底栖生物的产量
池塘底质恶化限制底栖生物的产量,而许多底栖生物是养殖水生动物良好的天然饵料。
四、改良技术
1.物理法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大多采用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清除淤泥。此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生产上有时需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况下进行清淤,目前使用的清淤机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船式清淤机和潜水式清淤机。除了清淤外,经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或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减缓黑化过程。
2.化学法
化学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起到消毒杀菌、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其中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必施生石灰。除生石灰外.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如主要成分为硫酸氢钾的白色大片状“底速净”,投入水中能迅速增氧,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促使有机质的完全分解,建议使用量为150~200克/亩(1米水深)。目前,一种新型亚硝酸根离子去除剂——中意分解底改,具有降解池水中亚硝酸态氮及氨态氮、螯合池水中有机物、消除池水及池底中所含重金属离子污染等作用,可用做池塘土壤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底质活化剂。推荐使用量为0.3克/米3。
3.生物法
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干预池塘底泥理化因子相、微生物相和水体藻相。采用向池塘生态体系中补充微量营养——聚能100、有益藻源——活力藻种及生物底改产品——“底改霸王”等措施对池塘底泥和养殖生境进行生态修复,使池底有机沉积物减少,富氧层加厚,缺氧层减薄,阻隔下层黑臭底泥有毒物质释放。强化底泥好氧微生物对池塘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能力,强化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动力和速度。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