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室内环境优化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行为关系理论是指环境因素对心理和行为反应产生刺激作用,可将其纳入心理学的探讨领域。在此视角下,室内环境的设计优化需要与自然原则保持一致。舒适性与隐私性的要求在距离和空间感中也同时得到表达。而多样性的感知需要在自然美中找到根据。可见,室内环境设计是建立在环境心理学基础上的多重文化的综合。
关键词: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室内环境;优化设计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作为环境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通过行为探索环境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并在具体行为中抽象出对环境-心理构成刺激与反应的必要因素。将环境-行为关系理论用于室内环境的优化设计,依据原则的行动在符合有用性概念的同时,也与审美的视角有机结合,在感性与理性的相互协调中,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1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微观层面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入手,透过刺激的强度、模式和多样性界定环境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并在主体作为对环境具有控制能力的那一面,将主体的心理活动与实践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关于他者的异质感上升到自我认知的层面,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将美学与审美的感性因素抽象为概念。概念面对现实当中的经验系统,通过与文化、风俗、阅历等以个体为中心的诸多特殊因素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认知对象,与给予刺激的环境共处同一背景的特殊产物。这对于从事室内设计的设计师而言,不仅意味着创造的基础与个体的诸主观条件相关,而且也意味着与设计对象所处的环境相关。
2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1自然美的应用
现代室内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崇尚自然美。这种自然美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的角度讲,设计师应该考虑到实用目的要服务于舒适、私密等主观感受。运用建筑美学结合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室内环境的结构与布局整合为建立在舒适与和谐感受基础上的存在感。室内环境设计必须考虑在功能性的基础上与风格、品位、文化等精神性要素构成互生关系与共生关系。
2.2舒适性与隐私性要求
室内对居住舒适性与隐私性的要求,在生理根据上取决于人的本能。人的本能要求室内设计符合并满足人的一般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是对人的内心结构的一种映射,现实中可以表现为时尚、风俗,小到个人的生活习性。室内设计作为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外在刻画,可以从感官的任何一个角度将感觉中的惯性固定为构造中的结构。从沙发的布局来讲,这样的一种契机需要恰如其分的将室内的客观氛围转化为居于其间者的个体感受,感受的无序向氛围要求指引中的依赖感,换言之,归属感。门的归属感如果是登堂入室的存在感,那么沙发的归属感则是置身世外的闲适感。沙发之所以一般不正对门口,原因在于从登堂入室到置身世外的理性关系从喻意上讲应该不是这种直接性能够负载的。因为这种方式的直接性不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因此,这种摆放方式不仅难入风俗,而且难以被积淀为一种被大众所接受的日常意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墙出现于西周,顾名思义,它的字面意思是阻挡身影。在这个基础上,影壁内涵有停留、隐私、保全等文化意味。一旦担负起这样的文化独立性,影壁上的内容相对于其位置,装饰性的依从性服务于人的心理文化暗示。在文化的意味上,影壁的存在恰恰满足了人心判断力中遮与掩的细微差别,在这个意味上,影壁的存在,以静制动,将环境中的生机激发起来。亦如陆放翁的悲逝感性“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锁”字将沈园中墙作为停留的文化意味揭示得十分清晰。
2.3距离与空间感的应用
室内环境优化设计的另一层要求是对距离与空间感的重视。距离感是作为他异性个体在自我区分过程中内在心理构成的必然要求与表现。透过心理学中的“黑暗效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与亲近感是建立在运动、时空与自我存在的基础上。室内设计对空间形状与心理感受的一致性要求,满足的对象是概念或是无。“家”在概念的层面首先是一种无法被扬弃的空间样式。这种样式以距离为标尺,将人际的抽象性转化为对知性层面“力所能及”之边缘的确定,这种确定性遵循心理学中的刺激与反应效应,在行动中将人的自我实现转化为对自我空间的丰富与拓展。
2.4感知多样性的应用
最后,室内环境设计对主体感知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以藤森照信的“野蛮前卫建筑”为例,来看这位建筑师是如何实现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反抗的。在触觉方面,藤森照信认为建筑作为流动的音乐,建造者越是自然的,越好。此外,居室越是与自然而然相重合,越是在技艺方面强调分工与合作,并允许即兴施工的存在。藤森照信恰恰期待借助门外汉的手,用愈加自然的痕迹来点缀对象,将自然中的粗犷与沧桑感借助这种笨拙而在对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秋野不矩美术馆的土墙外壁采用“拟土墙”的形式,用水泥拌稻草再拌土的新方法研制出高强度、防冻裂的“拟土墙”,具有极好的隔音效果[1]。
2.5住宅室内环境的设计应用
玄关在现代居室中处于紧联住宅入口的位置。作为从室外到室内的一个过渡区域,玄关的实用功能是更衣或换鞋等。它的文化功能顾名思义,“玄”,由此开辟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通道。玄关的设计关系到主人与客人的权力与界限,作为一种标识,它是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以及对他者主权的一种功能性排斥[2]。玄关处无论选取怎样的材质和色系来布局装饰,先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作为一个改善心理状态与环境的缓冲区,需要首先强化能够弱化排斥感和陌生感的主题元素。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条件,才可进一步提出审美力的要求。客厅的一般功能性是娱乐、休闲、聚会。功能性对数量的基本要求为多,在此基础上,因多而杂乱无序是设计理念中需要首先考虑应如何克服的事情。客厅的灯光以自然柔和为宜,过于复杂的灯带色系无助于锐化由多而来的整体中的粗糙感与不和谐感。客厅的视角要求是全方位并开放式的。柔和的灯光借助距离感制造出不同的层次与间隙,这对于人际关系而言,意味着在大众关系中同时也保持着个体的部分独立与自由。而这也是个体间理性交往的基本要求与根据。
3结束语
总之,在环境-行为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室内环境的设计优化需要从主体的刺激反应方面入手,在遵循一般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包慕萍,增田彰久.藤森照信的野蛮前卫建筑[J].时代建筑,2005(01):130-139.
[2]卢晓萌.基于环境—行为关系理论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