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研究论文

文章 2019-07-23 10:09:52 1个回答   ()人看过

研究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教育性及其规律,由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是促进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特殊性需采取不同的因应策略。

一、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调研概况

自2010年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实施以来,全市中高职贯通累计招生已超过15000人,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连续招生6年,2010年招收的首批学生已经顺利毕业。研究中高职贯通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全面认识中高职贯通教育,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度,实现自己的理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对现有中高职贯通模式的中职和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调研贯通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第二部分调研中高职贯通班德育或思政教师配备情况,第三部分调研德育课程开课情况及教学内容。调研问卷发出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3份。其中,高职段108份,中职段235份;教师28份,学生315份。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一是个别学校已经将中高职所有的思政课在贯通班的低年级即所谓中职校内上完,有的院校中职和高职课本同时使用。二是多数高职院校对与之贯通的中职思政课教学指导很少,只有少数学校中高职校际交流较好。三是学生管理方面多数是低年级和中职学生共同管理,高年级和高职生一起管理,针对贯通教育特殊性和学生德育特殊性开展工作不够。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受四个特殊性影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不能认识到这四个特殊性,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工作将缺乏针对性,进而出现种种问题。如不认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将会造成管理手段和教学内容难以适用教育对象,可能低于或高于他们的要求;不了解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安排、职业技能考核等方面出现问题,这一方面具有全局性,在很大程度上和中高职贯通的教育方案制定及目标定位有关。

二、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表现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中高职贯通教育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但中高职贯通学生毕业拿到的是高等教育文凭而不是中职教育学历。中高职贯通学生和中职学生起点相同,终点有别;而中高职贯通学生和高职学生比较,则是起点不同,终点相同。中高职贯通学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其特殊性包括心理特殊性、认知特殊性和行为特殊性。

心理特殊性。调查问卷显示,在315份学生问卷中,入学时年龄最小的是14岁,最大的17岁。其中,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的占61.3%,16~17岁的占39.5%。这个阶段是独立性逐渐增强的阶段,也是逆反心理较重的时期。学生开始有自己的秘密,有些事情不愿意让家长、教师参与,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调查显示,这些学生中写日记的占24%,而且女生占绝大多数,经常在QQ空间、微博或微信上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占96%。到了高年级,写日记的学生略有降低,表达自己感受的以博客为多,占到高年级调查对象的56%。这说明学生随着年龄长大思维也越发严密,表达欲望也日趋平稳,而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样要急于表达出来。整个中高职贯通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从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逐渐过渡到不轻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心理较为稳定的过程特点。

认知特殊性。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入学时比普通中职生成绩要高出不少。特别是2010年中高职贯通招生试点开始时,可以用“火爆”形容。480个计划名额吸引报名人数7000多人,考生中甚至有人考分高达570多分,直逼市重点高中录取分[1]。虽然这几年中高职贯通学生录取分数线和普通中职录取分数线的差别有所缩小,但整体上还是高出很多。如2015年商业会计专业录取分数线高达507分,最低的房产营销专业是330分,多数在420分以上,而普通中专最低投档线为320分,职校、技校招生分数线则会更低[2]。入学成绩不同也造成了中高职贯通学生和普通中职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正是中高职贯通学生成绩比较好,知识基础较为扎实,所以比普通中职学生较能接受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提高也快。从发展的整个过程看,这一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和学校时听家长意见的较多,而高职毕业时,做什么工作自己决定的则占了多数。中高职贯通学生认知能力从入学到毕业,差异较大。

行为特殊性的表现。相对于中职学生,中高职贯通学生不仅成绩要好很多,日常行为也更为规范,便于管理。初中毕业生刚进中高职贯通班学习时,还未脱离孩子气,举止行为有天真和幼稚的一面。正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这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还让人感觉到可爱,即使有一些过分的举动,教师也会容易包容他们。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中高职贯通高年级学生逐渐趋于成人,言谈举止也接近于或刻意模仿成熟,因此其行为的不稳定也是中高职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又一个表现。

(二)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教育主体就是指对中高职贯通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中既有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包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包括前一阶段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班主任,也包括后一阶段承担这项工作的辅导员,还包括整个贯通阶段中对学生后勤、教学和园区进行服务管理的其他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座谈发现,中高职贯通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体现在构成的复杂性、专业的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三方面。

构成的复杂性。实施中高职贯通德育教师组成较为复杂,从阶段性来说有中职阶段的师资也有高职阶段的师资;从类型看,有后勤服务如饮食、住宿、医务和图书信息等服务人员,有教学辅助人员,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德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包括其他课程的教师,他们同样负有德育的任务。调查数据显示,在中高职贯通教学中中职教师数的占调查总数的73%,居于显著多数,来自高职的教师则是不到2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配备的不合理。除了学校内部德育主体的复杂性,还有一个表现是外部德育主体的复杂性。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个别学校师资不够,就会外聘教师,这些外聘教师往往是其他学校德育教师,甚至有的还是未毕业的研究生。

学生在学习期间还会到企业中实习实训,这样企业的指导教师或师傅也扮演了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向学生言传身教岗位要求和职业道德操守等。专业的多样性。专业的多样性不仅指教师专业多样化,也指各类和学生发生直接影响的学校员工素质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中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德育教师专业的多样性。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办学历史较为悠久,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呈现出多样化,除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专业外,语文甚至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来上德育课的仍占一定比例,德育教师专业的多样化在中高职贯通低段明显,在高段就很低,这和高职教师专业要求比较严格有很大关系。这里反映出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在贯通教育模式下,中职段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风格的丰富性。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导致教育主体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管理岗位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管理较为严格,从学生普遍害怕学生科或学工部的教师这一点可以看出。对学生抽烟等不良行为批评较多的、甚至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的也是这些人。德育教师往往会出于专业的习惯对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政治立场比较敏感。而对外聘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在最喜欢哪一类教师这一问题时,93%的学生选择“幽默风趣”,84%选择“有亲和力”,63%选择“学生渊博”,31%选择“教学严格”,只有14%的学生选择“对学识不问不管”。因此,对放纵学生的教师,学生自己并不认可。

(三)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德育内容的特殊性可以从理论教学的特殊性和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来认识。本文着重分析前者。

理论教学的特殊性是指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和中职以及高职相关课程差异很大。中高职贯通实施的本意就决定了教育内容和中职高职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果还是采用中职加高职的教学,中高职贯通也就失去了意义。针对升入高年级的贯通班学生的调查显示,由于大部分学校采取中职和高职教材都讲的方式,82%的学生认为教材重复较多或严重重复,只有15%的学生认为重复很少。目前中高职贯通所涉及的中职德育课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存在以下特点[3]:一是课程雷同,许多课程之间大部分内容重复,如中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和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属于雷同课程,解决方法是调整与合并相关课程。二是内容脱节,德育的一些内容在中职和高职都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但又是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建议在中高职阶段德育课中补充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三是内容交叉,比较当前的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不难发现,有很多属于内容交叉的地方应适当删减。

德育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是指将课堂上学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知识在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自己的行动。相对于中职德育实践活动的娱乐性和生动性,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实践更加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性。中职活动安排参观、游览比较多,很多地方和中小学很相似,而在中高职贯通阶段德育实践活动安排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较多,带有明显的高校学生活动的特点。

(四)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实施也必然具有特殊性,即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又可分为工作制度特殊性、考核管理特殊性和教学组织特殊性等方面。

工作制度特殊性的前提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时段横跨了中职和高职两个学段,单纯用中职或高职的工作制度将会带来诸多不便。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经过五年的中高职贯通学习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这要求中高职贯通的相关中职和高职学校都要注重整体性,协调差异性,共同完成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工作。

例如,贯通班学生在中职校学习,不能完全无视高职院校的要求,因为这些学生能否顺利进入高年级即等同于高职阶段学习,要把五年时间统一安排考虑。教学要统一,管理也要统一。特别是一所高职院校和几所中职学校贯通,也有1所中职学校的不同专业和几个高职院校贯通,这样复杂的关系没有统一的工作制度,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威胁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

调查问卷显示,10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成立或参加了同高职院校合作的中高职贯通联合教研室。联合教研室不是一对一的中职和高职的联合教研室,也不是单纯德育课程的教研室,而是涉及了多所中专和几门课程的联合教研室。不同高职院校共同建设联合教研室将会有力推进中高职贯通教学。

考核管理的特殊性在转段时期即从第3年转入第4年时表现更明显。因为传统的中职生毕业要去工作,要发给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现在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在中职校学习结束并没有毕业,他们最终拿到的将是高职的毕业证书。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中高职贯通学生的考核管理和中职生不同。另一方面,中高职贯通是5年时间,实际管理是低年级放在中职,高年级放在高职管理,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单位内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生的考核管理不是在同一所学校完成的。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中职校中少量是高职院校的二级单位,这样的被称为体系内办学;更多的是中职校和高职院校没有互相隶属关系,这一类属于体制外办学。

教学组织的特殊性指中高职贯通德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实施具有和中职及高职不同的特点。由于师资和课程性质的问题,高职思政课一般采取中班和大班教学。中班70~100人左右,100人以上为大班。调查显示,高职中实施中班教学的占37%,大班教学占60%,极少的班级是小班单独教学。这是特殊情况造成的。在贯通班中,低年级即在中职校学习时超过95%的班级是小班教学,少数由于师资等原因出现合班教学现象。贯通班高年级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基本也是接受中班或大班教学,几乎没有采取小班化教学。这种教学组织的特殊性虽然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但在后面的监督管理中应该有统一严格的检查制度,确保中高职贯通教育健康发展。还有一种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是课堂时间的特殊性。中职一般都是40分钟一节课,休息10分钟再上课。而高职一般采取80分钟两节课连着上,也有90分钟两节课连着上的。这说明中高职贯通的学生要经历两种上课模式,这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

三、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高职贯通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针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既要包容又要严格要求。包容是因为他们在初期年龄比较小,还属于未成年人,很多事情想的不全面,要给他们时间,注意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他们;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对于一些规则和制度要明确告诉学生要令行禁止,认清是非。

第二,针对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和教学理念,跟得上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学校以及上级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要调整师资结构,适应教育改革,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尽快适应中高职贯通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第三,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要加紧建设适合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德育教材虽然有上级部门的严格管理,不能随意调整,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整合各门课程,防止简单重复。如果能够联合多所高职或者中职共同开发一套供各学校使用的德育教材会更好。对于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实践活动也要纳入到整个教学方案中去,以便统筹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四,针对教学管理的特殊性,鼓励以高职为主建立中职和高职一体的德育联合教研室或者中高职联合的管理机构,如果几所高职一起参加进来效果会更好,这样就减少了德育教学的盲目性。联合教研室也可以让后勤保卫、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学生科等部门人员参与,从各个层面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样就能实现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的全程覆盖、立体集成的新格局。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