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我们这样尝试论文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的前提下,积极建构以“问题教学法”为核心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新课改 尝试
一、教师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引导学生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问题
1、主要方法
(1)预习提问法。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对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的预测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形成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作为教师备课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2)卡片提问法。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用卡片提问法,让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的问题,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3)情境提问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
2、提出问题的两大关键点
(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人们能看到的仅仅是部分现象,既看不到它的形成历史,又看不到它引发的未来,更难以看到的是事物内在变化的必然规律。因此,可以说问题就是依据已知,寻求未知,寻求事物内在变化的必然规律。
(2)怎样才能恰当的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恰当的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了解问题的基本分类,认识过程中相关的基本系统。问题的分类,根据认识的状况可以化分为两类:探究性问题和评论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是在寻找未知和未见的;评论性问题是对已知的真伪的审查。探究性问题又可以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显然的问题和非显然的问题。所谓常规性问题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而非常规性问题是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问题。所谓显然的问题是根据已知可以推断出的问题,而非显然的问题是根据已知极难甚至无法推断出的问题。国际上关于问题分类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学生全面的、高质量的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创造思维能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教师以问题为依据,开展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过程
我校的集体备课独具特色,“问题备课法”是集体备课的一大亮点。通过集体备课,一方面形成共同的教学思路,解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全体教师在集体智慧的启迪下,结合自身的优势,就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充分的讨论和准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集体备课的另一特点是教师从备“教案”转到教学设计,使备课簿不仅成为教师教学计划、实施、反省的记载,而且成为对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预测与设计。以往对教师备课的评价,是把教师备课薄收上来,盖章验收,检查更多的是教师是否按照备课要求把教学步骤周密的程序化,以字数与笔迹整洁作为教师是否工作认真的标准。现在从备教案转到教学设计,对教师备课评价的重点是评价教师合作水平,评价师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教师解决生成问题的应变能力,展现出教师观念转变的过程,记录了教师自己成长足迹。
三、课堂以问题为依据安排教学过程
1、以问题为重点,整合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
以问题为基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课本知识的系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当然,基于问题教学,并不是为了问题而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各种能力等。概括地说问题是纲,知识是目,纲举目张。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将藉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但是,我们要注意,如果完全打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全为解决问题而组织知识,又可能导致另外一个极端,即所获知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在设计和实施问题教学法时,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要使各问题之间所包含的学习议题(如专业概念、原理等)多次的相互邻接和交叉重叠。
2、以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安排教学程序
(1)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上,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教,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了课堂上的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并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或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
(2)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通过各自的体验和探究,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3)体现学生合作性学习。“兵教兵”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有效的教法,是典型的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后还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3、以问题解决的效度来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集中或分散检测问题解决的效度,并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整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后续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堂上,课前预设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标志着一堂课的圆满结束,但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的终结。因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也会遗留有些学生已经解决、而有些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作为后序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通过集体备课,结合新课中提出的新问题,重新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解决的链节。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了问题走出教室,这还不够,教师还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新生成的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标签:
[!--temp.ykpl--]